1.火箭來源
早在公元3世紀(大約三國時代)“火箭”一詞就已經出現了,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了。當時往往用在兩軍的殘酷戰爭中,一方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的箭點燃後射向另一方,以達到助攻的目的。之後,人們就把這種發射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僅僅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謂的火箭相差甚遠。人類自火藥發明以來,人們把裝有火藥的筒綁在箭杆上,或在箭杆內裝上火藥,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借助火藥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叫做火箭。這種火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那麼,現代火箭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我們現在所說的“火箭”,是指一種自身既帶有燃料、帶有助燃用的氧化劑、用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不僅可在大氣層內飛行,而且也可以在大氣層外的太空中飛行的各類航天飛行器。
說起現代火箭的發展,還要歸功於火箭發動機的發展和液體火箭的誕生呢!早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瑞典工程師拉瓦爾就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25年11月,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戈達德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試驗成功。不久,他又於1926年3月16日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的發射試驗,火箭成功地飛行了50多米。多次實驗表明,液體火箭發動機比固體火箭的發動機的性能更優越,而且可以多次啟動。因而,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成功試驗和液體火箭的誕生,標誌著現代火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無論是原始火箭,還是現代火箭,都是最先應用於軍事領域,作為一種武器來使用的。在我國,早在公元10~11世紀的宋代,就在敵我雙方交戰中頻繁把原始火箭當作武器使用;到了明代,火箭武器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從公元14世紀開始,中國的火箭技術經印度、阿拉伯等地逐漸傳入歐洲。於是,火箭技術在歐洲一些國家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和發展。
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通過試驗成功的發射了歐洲第一枚液體火箭。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了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巨大的潛力,於是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成功研製出能用於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采用了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采用了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自此,世界各國都在火箭的研製上拉開了序幕。
2.火箭的發源地—中國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箭和火箭技術最高的國家。大約在南宋時期,人們用球狀火藥包裝在箭頭杆附近,點著引線之後,用弓箭射出去殺傷敵人;後來人們將火藥裝填在竹筒裏,火藥背後裝著細小的“定向棒”,用來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使筒裏的火藥迅速燃燒起來,從而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然後爆炸,殺傷力很大。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藥火箭,它與現代火箭發射原理基本是相同的。說到火箭的發展,不得不從火藥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