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關於火藥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晉代有位著名的道士,叫葛洪。在他撰寫的《抱樸子·仙藥篇》裏記載有用雄黃、硝石、豬大腸油和鬆脂共煉丹藥的記載。雄黃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強化劑,豬大腸油和鬆脂含有碳。硫、硝、碳是火藥的基本成份,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火藥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火藥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虛子撰寫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之中,稱“伏火礬法”。其內容為:“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草藥,燒燋即炭)三錢半……入藥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裏麵,煙漸起。”中唐時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書裏記載:“以硫黃、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焰火燒手麵及燼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黃(即硫黃、雄黃和雌黃)等燒,立見禍事。”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火藥燃燒和爆炸的性能。
自火藥發明以來,很快就應用於軍事方麵,相繼出現了一係列火藥武器,其中之一就是火箭。公元969年,北宋軍事機關曾經試驗過火箭;公元975年,宋太祖滅南唐,作戰時就用到了火箭;公元1000年,北宋神衛水軍隊長唐福曾因製造火箭等武器受到朝廷嘉獎。
火藥武器的出現,受到軍事家們的高度重視。宋朝的火箭全是單發的,點燃一根火繩發射一支火箭,叫單發箭。明代出現了多發火箭,點燃一根火繩,可以發射出幾支、幾十支,甚至上百支火箭。多發火箭種類很多,例如,虎出穴箭(5支)、火弩流星箭(10支)、火龍箭(20支)、長蛇破敵箭(30支)、一窩蜂(32支)、群豹橫奔箭(40支)、百虎齊奔箭(100支)、神火箭牌(100餘支)等等。
16世紀中期,人們又發明了一種新式火箭,名叫“火龍出水”。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誌》、《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這種新式火箭采取傳說中龍的形象,目的在於壯大聲勢,以達到驚嚇敵人的目的。據《武備誌》介紹,其製造方法如下:先截取一根五尺長的毛竹,然後去節,刮薄,作為龍身;再用木頭雕成龍頭、龍尾,分別安裝在龍身前後,這樣就成為一條龍。龍腹內裝有幾支單發式火箭,把它們的引火繩連在一起,從龍頭下麵的孔洞中引出來。接著在龍身的前、後兩部,分別斜安上兩支大火藥箭,引火繩仍連在一起。最後,把龍腹內引出的總引火繩連在前部兩個火藥筒的底部。這樣,就製造出了一個火龍出水的新式武器。
1981年,加拿大渥太華市舉辦的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展覽會展出了“火龍出水”模型。許多外國學者觀看之後,都對中國古代軍事家的聰明才智讚歎不止,認為這種以火箭為動力、飛翔於水麵上的海戰武器,是現代魚雷的雛型。而且,火龍出水的發射原理跟現代多級火箭發射的原理很相似,所以認為它是現代多級火箭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