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載火箭的研製複雜性有多大
運載火箭的研製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工程,組成運載火箭的係統分為好幾個,如箭體結構、動力裝置和控製係統等,這些係統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相互製約。例如,采用什麼型式的動力裝置必然涉及到箭體結構的安排,而什麼樣的箭體結構又涉及到如何控製的問題;反過來說,不同的控製係統方案又對箭體結構、動力裝置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研製過程中,各個係統的技術方案也必須反複協調,以達到滿足運載火箭總體性能的要求。另外,參與運載火箭研製的機構有成百上千個,以“長征2號”運載火箭為例,當時參與研製的單位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總數達1000多個。他們之中有設計部、研究所、製造廠、試驗站、火箭發射中心和地麵測控中心等,還有元器件、原材料等物資供應部門以及基本建設部門。每個單位的工作、計劃必須步調一致,按統一的程序、統一的進度有計劃地進行。因此,運載火箭的研製必須按係統工程的原則來進行組織與管理。
2.什麼是“一箭多星”發射
“一箭多星”發射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同時送入預定軌道。“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極其優越,主要表現在它能充分地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衛星發射成本,使相關聯的多顆衛星保持密切配合等。
最早實現“一箭多星”的國家是美國。1960年,美國首次用一枚火箭發射了兩顆衛星,第二年又實現了“一箭三星”,緊接著俄羅斯又多次用一枚火箭同時發射8顆衛星。與此同時,歐洲航天局也掌握了將一顆衛星和一顆實驗通信衛星同時送入太空的航天技術。我國是在1981年9月成功地用一枚“風暴1號”運載火箭同時將3顆“實踐2號”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如何才能用一枚火箭發射多顆衛星呢?目前為止,國際上“一箭多星”的發射常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把幾顆衛星一次送入一個相同的軌道或幾乎相同的軌道上;第二種是分次分批發射,使每一顆衛星分別進入不同的軌道。換言之,運載火箭到達某一預定軌道速度時,先釋放第一顆衛星,然後火箭繼續飛行,到達另一個預定的軌道速度時,再釋放第二顆衛星,依此類推,逐個把衛星送入各自的預定運行軌道。
3.第一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是哪個
“東方號”運載火箭是發射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1961年4月12日,它將乘坐這一飛船的加加林送入太空。
“東方號”運載火箭為二級液體串並聯混合型多級火箭,由芯一級、4個助推器、第二級、級間段和整流罩組成。尾段裝有4個三角形穩定尾翼。火箭全長38.36米,底部最大直徑10.3米,起飛質量287噸,起飛推力大約4噸,可將4.7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麵軌道。火箭第一級用P7洲際導彈作芯級,並聯4個助推器;芯一級長28.75米,直徑2.95米,推進劑加注量為93.2噸,每個助推器長19.8米,直徑2.68米。4個助推器加注量為158噸,第二級長2.98米,直徑2.58米。火箭的推進劑為液氧和煤油,全箭推進劑高達257.1噸。
“東方號”運載火箭芯一級裝有1台液體火箭發動機,它有4個固定的主推力室和4個遊動推力室,每個助推器都裝有1台發動機,每台發動機包括4個固定的推力室和2個遊動的推力室。第二級裝有1台真空發動機,1個主推力室。其關機分兩步實現:先將推力下降45%,4秒後再關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