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指責和打擊,一個具有相當價值的新事物、新觀點,是不可能進步和發展的,我發現捕獵性昆蟲捕獲食物時所采用的捕獵方式也是一樣。讓純粹的理論去爭吧,每個人都可以天馬行空地進行那些模糊的想象,但是,事實是唯一的。如果僅僅依靠個人的喜好而否定事實,這種想法是荒謬的。據我了解,我長期講述的關於膜翅目捕獵性昆蟲獵捕食物時的解剖學本能,還沒有誰用觀察的事實來進行反駁,而隻是用純粹的理論來反對它。這真是我們的不幸之處!請你們首先去認真地觀察,然後再發表自己的高論吧!然而,既然你們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那麼,在你們還沒有觀察的時候,我想回答一下那些已經提出或將要提出的異議。當然,我也可以對那些已經表現出事實的真相但進行幼稚的詆毀保持沉默。
有人說,蜇針從這裏刺入而不從別的地方刺入獵物體內,是因為那是獵物身上唯一易受攻擊的點。也就是說,昆蟲不能夠選擇攻擊點,它隻能蜇刺到它能夠刺到的地方。它的捕獵藝術的神奇的地方,是獵物身體外形結構造成的必然結果。如果我們保持頭腦清醒,就應首先解釋“易受攻擊 ”這個詞的意思。你們的意思是蜇針選擇的攻擊點是唯一的,而這一個或這些攻擊點一旦受到損害,獵物就會突然死亡或被麻痹,是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也同意這樣的觀點。並且強調,不僅僅是讚同,而且我還是第一個從頭至尾提出這種觀點的人,白紙黑字就擺在這裏。是的,始終都是這樣,蜇針選擇的攻擊點是唯一易受攻擊的地方,甚至是極易受攻擊的。根據獵手的意圖,這也是唯一能導致獵物迅速死亡或麻痹的地方。
但是,你們指的並不是這麼回事。因為你們所說的是“蜇針容易通過”,換而言之,是蜇針容易穿透的意思。這樣的話,我們的觀點就大相徑庭了。我承認我有些自相矛盾,但我將以節腹泥蜂的兩種獵物象蟲和吉丁為例來說明。這些有甲殼保護的昆蟲,隻是在胸腹麵的地方給了節腹泥蜂蜇針可以利用的攻擊點,事實上,節腹泥蜂也正是選擇它作為攻擊點的。如果我是一個過分講求細節的人,我會讓你們看看獵物頸的部位,這裏蜇針也可通過,但是節腹泥蜂並沒有選擇它作為要手術的地方。好吧,我們還是放下這些帶甲殼的鞘翅目昆蟲,去瞧一瞧其他的昆蟲吧。
關於砂泥蜂極喜愛的黃地老虎幼蟲和其他幼蟲我們又要說些什麼呢?看一看這些家夥們,這是一些除了頭部以外,如腹部、背部、兩側、前麵和後麵等任何部位蜇針都容易穿透的昆蟲。在這無窮多個都容易穿透的點中,砂泥蜂隻選擇其中十幾個點,而且總是那十幾個點作為手術的對象。如果這些點不是都與幼蟲身體的神經節相靠近,很難將這些點同其他點區分開來。至於花金龜和害鰓角金龜的幼蟲,它們在與捕獵者長時間激烈鏖戰後,這些全身都缺乏甲殼保護,任何部位都毫無抵抗能力,每一點都可以受到攻擊的家夥,總是在胸部的第一環節遭到了針刺,對此你們又作何解釋呢?
至於飛蝗泥蜂的獵物距螽和蟋蟀,雖然它們的腹部缺少防護,柔軟並且麵積很大,蜇針刺入非常容易,就如同鋼針刺入黃油一樣,但是飛蝗泥蜂仍然選擇獵物胸部以下的 3個點作為下蜇針的地點,盡管這個地方戒備森嚴。對此,我們又會怎麼想呢?我們還是回憶一下大頭泥蜂,它對蜜蜂腹部上的間隙毫不理會,對胸甲後麵大麵積的無防禦的區域視而不見,而是選擇將蜇針刺入蜜蜂頸部下方,隻有1平方
毫米大小的小白點上。現在再談談弑螳螂步甲蜂吧,它首先選擇攻擊的地點是螳螂帶雙鋸的前足,這對可怕的目標一旦攻擊失敗,它可能會被螳螂抓住、掐死,被對手美滋滋地用作盤中餐。它是否攻擊的是防禦最弱的地方呢?它為什麼不攻擊螳螂細長的腹部呢?這可是既容易得手又沒有危險的地方呀。
那麼,你們觀察一下蛛蜂吧。它一開始就麻痹了蜘蛛帶毒液的螯肢,它是不是也是一位不懂技巧的獵手,不知道將蜇針刺入容易穿透的部位呢?狼蛛和圓網蛛身體上最讓人膽戰心寒並且易守難攻的部位,毫無疑問,就是它們那長著兩個鐵鉤般懸掛著毒液的尖尖的螯牙。然而,勇敢的蛛蜂不顧性命,義無反顧地衝了上去,並且進攻那令人心寒的口器。它為什麼不聽取你們的金玉良言去攻擊獵物體肥肉多並且沒有保護的腹部呢?蛛蜂不聽取你們的意見,我想它有著自己的主意。
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個的所有例子,已經如泉水般清澈地說明,被攻擊的獵物的外部形態特征與決定捕獵者的攻擊方法毫無瓜葛,起關鍵作用的是獵物身體的內部生理結構。選擇攻擊點並不隻是以“易穿透性 ”為準則的,這些點之所以成為獵手們的心儀的對象,是由於它們能滿足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在這些點附近分布著獵物的神經中樞,而獵手必須消除這些神經中樞的反應。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易穿透性一點兒價值也沒有。與獵物進行肉搏戰的時候,無論獵物身體柔軟,還是有甲殼保護,獵手與我們相比,它仿佛更清楚獵物的神經支配器官。關於隻有易被穿透的點才作為攻擊的目標的論斷被徹底推翻了,我希望能收到這樣的效果。
又有人說:“蜇針刺在神經中樞附近,嚴格地說是可能的,因為對於一個體長隻有3~4厘米的獵物而言,攻擊點與神經中樞間的距離是極微小的,但是這些偶然的近似和您所談的精確性,可謂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啊!你們講的是細微的偏差!”好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事情的來龍去脈。你們想要一些數據,精確到毫米,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的幾位,是嗎?你們會如願以償的。
首先,我想以沙地土蜂為例子進行說明。如果讀者已經遺忘了它的捕獵藝術,請不妨好好回想一下。激戰的雙方在扭打的起初階段,呈現出兩個圓環的形狀,互相纏繞在一起,但是,這兩個圓環並非是在同一平麵內,而是形成直角交叉的形狀。土蜂緊緊地咬住害鰓角金龜幼蟲胸部的一點,繞著獵物,向下將身體彎曲,用腹部末端不斷地探尋到對方頸部的中心線的位置。由於這種身體的姿勢,獵手可以從幼蟲頸下的同一點,自如地將蜇針略微傾斜地刺向獵物頭部或胸部。
由於蜇針本身不長,從兩種相反的角度刺入,兩者的偏差是多少呢?
2毫米,或者 2毫米還不到。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呀!無論是獵手搞錯了這一長度 ——有人認為這是可以忽視的,還是蜇針刺向了頭部或者是胸部,好像都無關緊要,然而,產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如果蜇針以傾向頭部的角度刺入,獵物腦部神經結就被刺中,這一針將直接導致獵物立即一命嗚呼。大頭泥蜂攻擊蜜蜂時正是如此,它從下而上從蜜蜂頸部下方,將蜇針刺入蜜蜂體內。然而,土蜂希望得到的,是沒有活動能力但沒有死亡的獵物,用它來喂養幼蟲。如果它得到的僅僅是死蜜蜂,那麼這具在短期內就會腐爛的屍體,對於土蜂的幼蟲來說,是有毒害的。
蜇針向著胸部方向傾斜,便可以刺中胸部的一小塊神經結。蜇針的攻擊是有規律的,它使獵物受到麻痹,但同時又使得獵物保留一定的生命力,以維持新鮮狀態。由此可見,蜇針朝上1毫米可以置獵物於死地,朝下1毫米可以使獵物麻痹。土蜂種族的興旺發達與否就係在了這極細小的角度的差別上。你們不必擔心土蜂會忽視這細小的偏差,它的蜇針總是準確無誤地刺向獵物的胸部,盡管反方向的傾斜刺入也同樣是行雲流水。在這些情況下,細小的偏差會給土蜂帶來什麼?往往是一具獵物的屍體,是給孩子留下的致命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