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和“文學界的維吉爾”。

法布爾出身寒門,一生勤奮刻苦,自學成才。還在年幼的時候,他就對鄉間的蝴蝶、蟈蟈等昆蟲十分著迷。1830年,法布爾入學,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先後獲得了業士、雙學士和博士學位。1849年,法布爾被任命為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師。科西嘉島上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物種,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在植物學家阿維尼翁的引導下,法布爾走上了進行科學研究、成為博物學家的道路。1860年,法布爾辭去了他的工作,在此後的十餘年間,完成了《昆蟲記》第一卷,後又陸續寫了眾多精彩的學術著作。1879年,56歲的法布爾總算買下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那是一塊不毛之地,無法耕種,長滿了雜草,卻是法布爾夢寐以求的天堂,因為它可以成為昆蟲的家園。直至去世,法布爾都住在這裏,繼續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筆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

法布爾是個奇特的人。一個人耗盡一生觀察“蟲子”,不能不說是個奇跡;而且專為“蟲子”寫出兩百萬字的大書,更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尤其令人驚歎的是,他筆下的“蟲子”,像人一樣多姿多彩,活得有滋有味,令人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神奇。

奇跡般的作品,出自奇跡般的人。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這個性格靦腆的法國人,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神學、數學、自然科學的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在繪畫方麵無師自通,留下的許多菌類圖鑒堪比專業水彩畫家的作品;作為博物學家,他留下了許多動植物學術專著;作為教師,他編寫過多冊化學、物理課本;作為詩人,他留下了許多詩歌,被人親切地稱為“牛虻詩人”。《昆蟲記》的成功還為他贏得了“科學界詩人”的美名——沒有哪位昆蟲學家能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才華,也沒有哪位作家能具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可以說,《昆蟲記》在人類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這部作品中,令人讚歎之處比比皆是。比如對蜣螂(俗稱“屎殼郎”)的描寫:

當一個蜣螂做成了一個球,便會離開在場的其他同類,獨自把勞動成果向後推去。這個時候,一個還沒開始工作的鄰居就會跑過來幫著球的主人一起用力推。對於這種幫助,球的主人肯定是歡迎的。但是,它真的是熱心的夥伴嗎?不,它是一個“強盜”。要知道不下苦工夫和沒有忍耐力是做不成圓球的,而去偷一個或者搶一個那就容易多了。所以有的“盜賊”就會用很狡猾的手段,甚至是暴力,去侵占別人的勞動成果。

有時候,從天而降的“盜賊”會將球主人擊倒在地,然後蹲在球上,前腿放在靠近胸口的位置,擺出一副準備打鬥的姿勢。要是球的主人不甘心自己的勞動成果被霸占,上前來理論的話,這個“強盜”就會給它一拳。球的主人爬起來後就去推自己的球,想趕快擺脫糾纏。這時候,兩隻蜣螂之間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一場角鬥。它們會腿與腿相絞,關節與關節相纏,互相撕扯、互相衝撞,摩擦的甲殼會發出金屬摩擦的聲音。激烈的打鬥結束後,勝利的一方會爬到球頂上,而失敗的一方則默默離開。

幾千年來,在世界各地,見過屎殼郎的人不計其數。可是誰會像法布爾一樣,這麼細心地觀察、精心地描繪呢?像這種觀察和描繪,法布爾在上千種昆蟲身上進行過,觀察的結果都記錄在了《昆蟲記》中。

讀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自從1923年周作人將《昆蟲記》介紹到中國,近百年來,譯本繁多。原法文版《昆蟲記》共十冊,約二百萬字,由於篇幅過長,且部分內容比較學術化,不利於讀者閱讀,尤其不適合青少年閱讀,所以我們進行了選擇,其目的就在於能對青少年有所教益,並且不因大部頭或過於學術化的內容而心生望而卻步之感。所以,在進行選譯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選取較為妙趣橫生的篇幅,重在文學性、藝術性、知識性,希望能激發孩子們認識昆蟲世界的興趣。另外,真實而生動的昆蟲世界也折射出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無論是昆蟲還是人,都要麵對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等問題。《昆蟲記》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以及對萬物的讚美之情,相信對青少年的成長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