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又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早就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前赴後繼、綿延百代。
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曾說:“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曾創造出了無數的文明奇跡,其中湧現出了無數位博學多才、為民造福、澤被蒼生的醫學家、科學家、天文學家……他們用廣博的知識與智慧的頭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為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博”,大通也。即寬廣、廣博之謂。博學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創造力的基礎。
博學,是一種態度。
首先,是一個開放的態度,熱愛這個世界以及關於它的知識,這樣的人會很開朗,不自閉,能更多、更敏銳地把握事物好的一麵。
其次,是一種執著的態度,熱情、堅持不懈、陶醉其中地探索自己內心的困惑,乃至全人類的困惑。這樣的人處事積極、堅毅。
而且,博學也是一種謙虛的態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好學、進步。傲慢和博學是矛盾的。
其實,博學就是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經驗與智慧的積累。
所知應博是反映我們民族在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也就是在精神文明創造中所表現出來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勤勞勇敢、厚德載物的立世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體體現,既代表了我們民族的鮮明個性,又是全人類一種普遍性的共同美德。
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智”的德行。孟子把“智”視為“四德”之一,《中庸》把“智”列為“三達德”之首,以後“智”又列入“五常”之目,成為最重要的德目之一。古代“智”又與“知”相通,兼有智慧和認識兩重含義,即本文所說的所知應博。《大學》把“格物致知”列為為學修身的第一步,就突出了後一層含義。在古人看來,認識事物,學習知識,獲得智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毅力,鍥而不舍地去探索。同時古人還認為,求知必須有一種務實的精神。勇於探索、務實求真。所知應博乃是曆來受到古人推崇的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民族在精神文明創造中所形成的一種傳統美德。
世界在不斷變化,時代在不斷前進,人類也必須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就需要用豐富的學識作基礎,用所知應博的精神去發現探索。如果說我們民族曾經憑借這種精神和美德,創造出了大大加速人類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出現了至今猶使我們引以為豪的“地動儀”和《本草綱目》,創造了燦爛無比的中華文明,那麼,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事業,為了給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更需要我們弘揚這種精神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