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科學家、哲學家墨子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魯人。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公元前5世紀,墨子出生在一個以木工謀生的手工業家庭。當時,社會屬於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都處於官府的嚴格控製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也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因聰明巧思,成長為當時一名技藝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其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墨子的生長地魯國,是當時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墨子從小就在齊魯文化的熏陶下,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對於求取知識非常重視。

墨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由於具有認知能力,能夠獲取知識。他在《墨子·經上篇》(下凡引用《墨子》一書時,僅注篇名)中說,“生,刑(形)與知處也”,“知,材也”。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力在於形體與知識的統一,求取知識是人的本能。離開了知識的單純形體,在墨子看來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

墨子是這樣說的,其一生也正是以此自勵,始終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他還曾致力於詩、書和百國春秋的學習,對已有的知識博采廣收。這也使他擁有了廣博的學識,並把他造就成一代學術大師。對於知識的追求,即使在成名之後,墨子也從未中斷過學習。

據《貴義篇》中記載,有一次,墨子南遊到衛國(今河南濮陽一帶)去,所乘的車中載了許多書籍。他的弟子弦唐子見了感到很奇怪,就問墨子載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墨子回答說:“昔者周公旦朝讀百篇,夕見漆(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於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吾安敢廢此?”由此可見墨子的勤奮好學。

墨子的為學之道並不僅僅表現在對已有知識的學習和繼承方麵,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他富於批判和創新的精神方麵。墨子努力汲取前人的知識,但又不隨便被前人的思想所桎梏,能在繼承前人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親身的實踐經驗,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創立自己的學說,建立自己的學派。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連他的論敵莊子都稱讚他,在《莊子·天下篇》中稱讚墨子“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

墨子所處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動蕩和不斷變革的時代。當時,舊的社會秩序已日漸衰落和瓦解,而新的社會秩序又尚未形成。因此在這個時期,一部分手工業者掙脫了“工商食官”的隸屬地位,又還沒有受到新的專製製度的束縛,從而形成了這一特定曆史時期的一個獨立的階層。這些人試圖躋身於“士”的行列,力爭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改變自身卑微低下的社會地位,因而也發展成為社會上一股較強的政治勢力。墨子就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並最終成為這股社會力量的政治代表與領袖人物。

墨子本身就是一個工匠,生活在社會的下層,因此,他很了解人民大眾的疾苦和切身要求。從自己親身的經曆中,墨子也深切地體會到了統治者的奢靡浪費、以強淩弱以及兼並戰爭帶給百姓的苦難。所以,他立誌要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社會狀態,盼望建立一個政治賢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尚同”社會。為此,墨子將自己所創立的墨家學派不僅建設成了一個宣揚自己學說的學術派別,而且還建設成為一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奮鬥的政治組織。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

在春秋戰國時期,私人講學的風氣十分盛行。孔子興學在前,墨子講學在後。墨子以“遍從人而說之”為宗旨,隨時隨地無條件設教,以宣揚自己的學說和政治主張。

對於教學,墨子首先注重德行,其次注重言談,再次注重道術。他尤其重視義,並以義為道德和行為的標準。他認為,“萬事莫貴於義”,“義,天下之良寶也”。因此,墨子在教學時堅持“有道相教”、“隱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則,即首先要學生學義守義,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其他知識。

在教學方法方麵,墨子重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墨子看來,社會是有分工的,由於各人的資質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教學也是一樣,應該根據社會的需要和每個人的特長來分別進行,使學生發展個性、各有專長,並在此基礎上分工合作,共同謀求天下之大利。墨子說,育人就如同築牆一樣,能築的築,能運土的運土,能掀土的掀土,這樣才能把牆築成。為義謀利也是這樣,能運用哲學的運用哲學,能運用文字的運用文字,能運用科學技術的運用科學技術,各人都“量其力所至而從事”,這樣一來,才能達到天下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