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瓶口則是控製內江流量的咽喉。《史記·河渠書》中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指的就是李冰開鑿的寶瓶口。由於“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水的水門,對內江渠係起保護作用。
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後,“又開二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為外江,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為內江”。這兩條主渠溝通了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農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網。
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李冰還創造了竹籠裝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代的李吉甫在《元和郡縣誌》中記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裏,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
這種方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築,既可以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了堤堰崩潰的危險。
此外,李冰還創立了用石人測量岷江水位的方法。《華陽國誌·蜀誌》中記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這也是見於記載最早的水則,說明李冰當時已經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
除了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於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這些水利工程,史籍當中都沒有專門的記載,因此詳情多不可考。但這一切卻充分說明了李冰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水利工程專家。
李冰在蜀地期間,還對蜀地的其他經濟建設作出了出色的貢獻,他“識察水脈,穿廣都(今成都雙流)鹽井諸陂地,蜀地於是盛有養生之饒”。在此之前,川鹽地區的開采工作一直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多依賴天然鹹泉、鹹石。李冰創造了鑿井汲鹵煮鹽法,結束了巴蜀地區鹽業生產的原始狀況。這也是我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
另外,李冰還在成都修了七座橋:“直西門郫江中衝治橋;西南石牛門日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日江橋;南渡流日萬裏橋;西上日夷裏橋,上(亦)日笮橋;橋從衝治橋而西出折日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這七座橋也成為大幹渠上的便民設施。
李冰所作的這一切,尤其是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對蜀地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促進了蜀地經濟的發展。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後,蜀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徹底根除。唐代杜甫有詩雲: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
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濫不近張儀樓。
從此,蜀地“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
水利的開發,也使蜀地的農業生產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西漢時期,江南水災,“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劍南(今成都)之米,以實京師”。渠道的開通,還使岷山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而且,有名的蜀錦等當地特產也通過這些渠道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地。
正是由於李冰的貢獻,才使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同時成為全國工商業和交通極為發達的城市。
李冰為蜀地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們永遠懷念他。兩千多年來,四川人民把李冰尊為“川主”。
1974年,在都江堰樞紐工程中,發現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題記:“故蜀郡李府君諱冰。”這說明,早在二千多年前,李冰的業績已為人民所傳頌。
近人對李冰的功績也極為讚賞。1955年,郭沫若到灌縣時,題詞:“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兩千多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
◎故事感悟
在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的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在受到種種阻撓和人力、物力、財力極其有限的條件下,能建成都江堰這個具有防洪、灌溉、航運多種功能的綜合水利工程,無疑是偉大的壯舉。應該說,它是以李冰為首的許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至今,“天府之國”的兒女仍然感受著它的恩賜。都江堰銘刻著李冰這個傑出人物的名字,也昭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史海擷英
先秦時期的蜀國
蜀國是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的蜀族在現今四川一帶所建立的國家,後來被秦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