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求醫藥知識,沈括“所至之處,莫不詢究,或醫師,或裏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在《夢溪筆談》當中,沈括以充滿敬佩的文字記述了宋朝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許多卓越貢獻。例如,布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民間匠師喻皓的建築成就和編著的《木經》,河工高超創造的合龍堵口的先進方法,平民天文數學家衛樸修曆的事跡,以及河北工作煉鋼、福建農民種茶等許許多多無名英雄在生產鬥爭中取得的寶貴經驗。

也正是由於沈括的詳細記述,才使得不少為我國科技作出貢獻的勞動人民的業績得以被保存並流傳下來。

◎文苑拾萃

沈括故居夢溪園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區的夢溪園巷,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科學家沈括晚年時所居住的地方。沈括就是在這裏,寫成了影響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

夢溪園原有麵積約為10畝左右,園裏有岸老堂、蕭蕭堂、殼軒、深齋、遠亭、蒼峽亭等建築,還有一條溪水流經園內。現在的夢溪園,隻是原夢溪園的一部分,由當地政府於1985年恢複,占地約2畝,計兩幢建築。前幢為清代修建的硬山頂平瓦房,坐東朝西,當中設正門入園,門上方嵌有茅以升題寫的“夢溪園”大理石橫額;後幢為清式廳房,坐北朝南,內有沈括全身座像和文字圖片、模型、實物等,全麵地展現了沈括在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物理、生物、地質、醫學等方麵的科研成就。

室內的兩對抱柱上,還有兩副對聯,是對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評價:“沈酣於東海西湖南川北國之遊夢裏溪山尤壯麗;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學筆端談論縱橫”,“數卷奇文物誌無心勻翠墨;一鈞初月南航北駕為蒼生”。

天文學巨星郭守敬

◎雖咫尺以進,往而不輟,則山澤可越焉。——葛洪

郭守敬(1231—1316年),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字若思,漢族,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曆法,經四年時間製訂出《授時曆》,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

郭守敬幼年時期,父親便去世了,所以郭守敬是由祖父撫養長大的。

祖父郭榮粗通五經,熟諳數學、天文、水利等多種學術,使郭守敬深受影響,少年時期的郭守敬就熱衷於讀書和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

郭榮有位老朋友名叫劉秉忠,他博學多才,深通天文、算學、音律、術數等各種學問,郭榮便將郭守敬送至劉秉忠門下學習。

劉秉忠三年服喪期間,忽必烈親王便派張耕、劉肅等人去治理地處南北要衝但因長年戰亂而農業凋零的邢州地區。他們采取了多種措施恢複農業生產,其中整治水道也為措施之一。張耕和劉肅打算治理河道、修複石橋,便委任年僅21歲、剛師從劉秉忠三年後回家不久的郭守敬負責勘察和工程的治理設計工作。

通過現場實地勘測,郭守敬提出了治理設計措施。根據他的方案,官府征調400多名民工,挖出淤泥,疏通河道,使河流得以通航,農田得到了灌溉之利。這項工程的順利完工,首次顯示了郭守敬在治水工程方麵的傑出才華。

當時,忽必烈的軍事力量主要用於蒙古族居住的地區,急需一個鞏固且能保障軍需供應的後方。因此,發展農業生產成了大名路、彰德路宣撫使張文謙的主要任務。對此,郭守敬認為,治水是恢複和發展農業的一個根本問題。因此在張文謙的支持下,郭守敬在大名路、彰德路兩個地區各處奔波,認真勘察河流水渠分布,仔細地分析研究地勢地形,周密考慮引哪條水、修哪些渠、能增加多少灌溉耕地的麵積等問題,最後逐漸在頭腦中醞釀出一套整治水利的地區規劃設想。

郭守敬向忽必烈彙報了自己的水利勘察情況,然後提出了六條治水建議,並詳細地闡述了每條建議中的工程方案及其效用。這些建議的實施,將對發展燕京(今北京市)以南、黃河以北的大片地區的農田水利灌溉和水上運輸帶來極大的好處。

忽必烈對郭守敬的措施很感興趣,當即派郭守敬擔任提舉諸路河渠的職務,讓他經辦各地河道水利事宜。翌年,郭守敬又被提升為佩戴銀符的副河渠使。

然而,郭守敬的六條治水建議並沒有得以實施,因為第一條建議獲準付諸實施後,朝廷便又派他去執行其他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