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地理學家班固

◎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中國諺語

班固(32—92年),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東北)。

班固是扶風安陵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史學家。

在正史中專列《地理誌》是從班固的《漢書·地理誌》開始的。班固所生活的時代,是漢朝已經建立了200多年之際,漢王朝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統一和強盛,國富民強,經濟發達,版圖遼闊,陸海交通發達。地理知識的積累已經遠非《山海經》和《禹貢》時代可比了,社會生活和管理對地理知識的需要也顯得空前迫切。此時,地理撰述不再近則憑證實、遠則憑傳聞,而是需要國家掌握的各地方當局的直接見聞,乃至相當準確的測繪和統計了。

然而,記錄大量實際地理資料的地理著作的出現雖然是那個時代的迫切要求,但在正史中專列的《地理誌》卻是班固對後世的重大貢獻。班固在正史中專列《地理誌》的做法,被後世大部分正史及大量的地方誌所遵奉。

班固所列的《漢書·地理誌》的結構內容共分為三部分:卷首(從“昔在黃帝”至“下及戰國、秦、漢焉”)全錄《禹貢》和《周禮·職方》這兩篇,並依漢代語言的習慣,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卷末(從“凡民函五常之性”至卷終)輯錄了以《史記·貨殖列傳》為基礎的劉向《域分》和朱贛《風俗》;正文(從“京兆尹”至“漢極盛矣”)則主要寫西漢政區,以郡為綱,以縣為目,詳述西漢地理概況。

這部分內容是以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國疆域、行政區劃為基礎,敘述了漢王朝的103個郡國及所轄1578縣(縣1356個,相當縣的道29個,侯國193個)的建置沿革、戶口統計、山川澤藪、水利設施、古跡名勝、要邑關隘、物產、工礦、墾地等內容,篇幅占了《漢書·地理誌》的三分之二之多。

班固所列的《漢書·地理誌》正文這種以疆域政區為框架,將西漢一代的各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現象都分係於相關的政區之下,從政區角度來了解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布及其相互關係的編寫體例,可以稱之為政區地理誌。這種體例創自班固,也表現了他以人文地理為中心的新地理觀。

班固以前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經》、《職方》等,通常都是以山川為主體的,然後將地理現象分別列於作者所擬定的地理區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區的現實情況。在《禹貢》之中,雖然已經有了地域觀念,以山川的自然界線來劃分九州,分州敘述各地的地理,但“九州”僅是個理想的製度,並沒有真正地實現過。所以,《禹貢》還不是真正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為綱領的地理著作。而班固之所以形成了以人文地理為中心的新地理觀,除了他本人的原因之外,還源於他所生活在東漢這個具體的曆史時代。

我國的行政區劃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但尚未有統一四海的封建國家出現。隨後的秦代雖然一統天下,但曆時很短。自漢朝建立後,發展到班固所生活的東漢時代,已經有了200多年長期穩定的曆史,在疆域廣袤的封建大帝國內,建置並完善了一套郡(王國)、縣(邑、道、侯國)二級行政區劃。長期實施的社會製度,也促成了新地理觀念的產生。

班固的這種新地理觀,隨著大一統觀念的加強,隨著重人文、輕自然、強調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鞏固,而一起被長期繼承下去。不僅正史地理誌都以《漢書·地理誌》為藍本,而且自唐《元和郡縣誌》以下的曆代全國地理總誌等,也無不仿效班固所創立的這一體例。

班固的地理觀及其《漢書·地理誌》模式,對我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麵,它為我國保留了一大批極有價值的人文地理資料;另一方麵,它也妨礙了自然地理觀念的發展。直到明末《徐霞客遊記》問世之前,我國始終都缺乏對自然地理現象進行科學描述和研究的專著,最多也隻有記錄自然地理現象分布和簡單描述的作品,往往還是像《水經注》那樣,以人文地理資料的記錄為主。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班固的地理觀及其《漢書·地理誌》模式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漢書》雖然是西漢一朝的斷代史,但《漢書·地理誌》記述的內容超出西漢一朝。它是一部西漢的地理著作,又涉及各郡國的古代曆史、政區沿革等。

班固在《漢書·地理誌》中,注重地理沿革的做法被以後的正史地理誌、全國地理總誌和大量的地方誌所沿用,使後世的沿革地理著作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