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王夫之還認為,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現象都是客觀實在的,“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日觀化而漸得其原”,可以通過認識各種物質現象而概括出它們的共同本質。從而否定了唯心主義空無本體的虛構。
◎文苑拾萃
摸魚兒·東洲桃浪,瀟湘小八景詞之三
(清)王夫之
剪中流,白蘋芳草,燕尾江分南浦。
盈盈待學春花靨,人麵年年如故。
留春住,笑幾許浮萍,舊夢迷殘絮。棠橈無數。
盡泛月蓮舒,留仙裙在,載取春歸去。
佳麗地,仙院迢迢煙霧。濕香飛上丹戶。
醮壇珠鬥疏燈映,共作一天花雨。
君莫訴。君不見桃根已失江南渡。
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李善蘭融中西數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禮記·學記》
李善蘭(1811—1882年),浙江海寧人。字壬叔,號秋紉。他是清末著名數學家、科學著作翻譯家。他兼通中西天文曆法,撰述譯著並稱於世。他的成功道路,與他融通中西數學、刻苦鑽研密不可分。
李善蘭少年時期在家塾讀書,學習經術。有一次,李善蘭看到書架上有一本古書,名叫《九章算術》,便好奇地取下閱讀起來。
這部成書於東漢初年,為我國最古老的數學經典著作,書中收集了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246個數學應用題及其解法,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算術、幾何、代數等方麵。
李善蘭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數讀不厭,“以為可不學而能,從此遂好算”。由於對儒家經書日漸疏遠而遭塾師訓斥,李善蘭怒而退學,絕意舉業,而開始專心致力於數學的學習和研究。
後來,李善蘭又學習了《測圓海鏡》、《勾股割圓記》等數學著作,對代數、幾何有了深入的了解,並且不斷探索,開始著書立說。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一年,李善蘭就完成了《方圓闡幽》(一卷)、《弧矢啟秘》(兩卷)和《對數探源》(三卷)三種有關冪級數研究的著作,其中某些研究已接近西方先進的微積分學,卓然為國內數學大家,受到數學界的重視,著名數學家汪日楨、羅士琳、徐有壬等人與他過從甚密。後來為答汪日楨疑,他又作《麟德術解》(三卷),闡明了天文曆算學上的二次差內插法。
鹹豐二年(1852年)五月,李善蘭來到上海。此時,上海不僅是全國的對外貿易中心,也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前沿。在上海,李善蘭結織了墨海書館的主要負責人,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艾約瑟等人,並開始與他們合作翻譯西方科技著作。
此後的近10年間,由偉烈亞力或艾約瑟等人口述,李善蘭筆錄,相繼翻譯出版了《幾何原本》(後九卷)、《重學》(20卷)、《植物學》(8卷)、《代數學》(13卷)、《代微積拾級》(18卷)、《談天》(18卷)等數學、力學、天文學、植物學著作,其中不少是世界名著。如《幾何原本》,為古希臘著名數學家歐幾裏德所著,全書共15卷,前六卷由明代學者徐光啟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據德文本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譯出,為我國數學界所重視;而後九卷竟擱置250年無中文譯本。因此,李善蘭譯書即首選了《幾何原本》的後九卷,可謂識見不凡。
胡威立所著的《重學》李善蘭也感到很陌生,但他從偉烈亞力那裏了解到了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後,便毅然邊學邊譯,使中國人第一次了解到了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等力學基本知識。
後來,李善蘭又與韋廉臣、艾約瑟等人合譯林德利的《植物學基礎》,成為我國傳播近代植物學知識的第一部譯著。其中,“植物學”、“科”、“須”(雄蕊)、“二心”(雌蕊)等專業術語,均為李善蘭所創譯。
英國著名數學家棣麼甘的《代數學》中譯本為我國第一部符號代數學讀本,美國數學家羅密士的《代微積拾級》中譯本是第一部被介紹到我國的西方近代有關解析幾何、微積分學的著作。在翻譯過程中,李善蘭首創使用了許多名詞和術語的中文譯名,如“代數”、“微積分”、“積分”等。
從鹹豐二年至九年的八年間,李善蘭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其數量之多、內容之廣,在當時中國學者中可謂首屈一指。而且,李善蘭在發憤譯著的同時,自己還努力鑽研、撰述。他善於接受西方先進的學術思想和科技成果,並善於對此加以消化,善於比較中西文化的淵源和沿革而不構成見,從而使自己的學識修養尤其在數學上有長足的進步,並在當時和日後的數學著作中融會了西方近代數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