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大儒王國維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躋第三境者。——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年),近代學者、詞人。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亦號永觀。浙江海寧人。清秀才。屢應鄉試,未中,乃放棄舉業。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去上海,在改良派報紙《時務報》任書記、校對,接受新學和西學的影響。同年六月,又以業餘時間入羅振玉主辦的上海東文學社,從日本人學外文及理化等知識;並自此與羅振玉結成終生依托的關係。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後遺著收為全集者有《王忠愨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王觀堂先生全集》等數種。《人間詞話》一書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向來極受學術界重視。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王國維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次年夏,王國維因病輟學回國。“自是以後,遂為獨學之時代”(《三十自序》),開始研究康德、叔本華等人的哲學著作。

光緒二十九年起,王國維先後任通州、蘇州等地師範學堂教習,在這些地方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課程,並致力於文學研究。三十二年(1906年)入京,專門研究宋詞元曲。次年起,曆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學部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修等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王國維於當年的12月攜眷隨羅振玉逃往日本京都,在日本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漢簡等。

1916年,應猶太富商哈同之聘,王國維回國,到上海編輯《學術叢編》雜誌,並繼續甲骨文的研究。1918年,兼任哈同辦的倉聖明智大學教授。

1922年,王國維受聘任北京大學通訊導師。次年,由蒙古貴族升允舉薦,應召為清故宮南書房行走,食五品俸。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王國維視此為奇恥大辱,與羅振玉相約一同投禦河自殺。最終因家人嚴密監視而未遂。

次年,王國維任清華大學文學研究院教授,在這裏講授經史、小學等科,並從事西北史地及蒙古史料的研究整理工作。

1927年6月,在北伐戰爭向北推進過程中,王國維寫就遺書:“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隨後投於北京頤和園內的昆明湖,“在水裏將遺老生活結束”(魯迅《談所謂“大內檔案”》)。

在曆史急劇變動的年代,王國維是一位比較複雜的人物。他的政治立場,由前期的比較同情資產階級改良派,日漸墮落為頑固不化的封建主義保皇派。而在學術上,他卻在哲學、教育、文學、史學、文字學和考古學等多個方麵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我國近代罕見的傑出學者。而且,他也是近代學術界最早把乾隆、嘉慶以來樸學大師們的治學傳統和資產階級近代治學方法融會貫通,並從事創造性研究工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王國維將自己畢生的主要精力都用於史學研究方麵,因而史學成就也最高。他是我國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崛起前的資產階級史學主要代表人物,所著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殷周製度論》等著作,利用甲骨文的資料進行探求、論證曆史的本來麵貌,創獲極大,突破了傳統的封建史學,從而被認為是“新史學的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