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地空導彈大家族(2)(1 / 3)

改型“霍克”導彈的尺寸和質量與原型“霍克”相同,無尾式氣動布局,采用了新的彈頭和引信,全固態半主動雷達導引頭,低副瓣、高增益平麵裂縫天線,倒置接收機,具有良好的抗幹擾性能和靈敏度。改型“霍克”導彈的動力裝置為單室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體長5.0米,直徑0.37米,發射質量為640千克;製導係統采用X波段連續波單脈衝半主動雷達尋的頭;無線電近炸引信,連續杆式戰鬥部,導彈最大速度為馬赫數2.7,機動過載15克。

發射架能同時進行高低和方位瞄準,在發射單元進入“預警”狀態時與發射架同步。

中空目標搜索雷達AN/MPQ-50是一部脈衝搜索雷達,工作在C波段,作用距離72千米~104千米。

低空目標搜索雷達AN/MPQ-34是一部連續波搜索雷達,用以探測低空目標。

大功率照射雷達AN/MPQ-46采用連續波體製,用以在方位角、高低角和距離變化率上自動截獲、跟蹤和照射目標,並為導彈提供基準信號。天線轉動範圍:方位360°,俯仰-12°~89°。導彈命中目標後,雷達的多普勒信號還可用於進行殺傷效果評估。

測距雷達AN/MPQ-517采用脈衝體製,工作在J波段,用於在大功率照射雷達受到幹擾而無法獲取目標距離數據時,為係統確定導彈的發射時機和前置角提供距離信息。

連控製中心(代號AN/TSW-8)是入機接口設備,用以對“霍克”導彈連進行戰術控製,並對發射架進行控製。

信息協調中心(代號AN/MSQ-95)是“霍克”導彈連的火控數據處理和作戰通信中心,用以對目標進行快速響應、自動探測、敵我識別、威脅判定、目標分配,並可控製導彈發射。

改進“霍克”有效射程1.5千米~40千米,有效射高0.06千米~17.7千米,全程半主動雷達尋的製導體製,反應時間26秒~34秒,3聯裝傾斜發射。

改進“霍克”導彈能攔截射程為70千米~120千米的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如俄羅斯的“蛙”-7火箭和SS-21導彈,可彌補現有“愛國者”導彈係統不能有效防禦這些導彈的不足,同時也有一定能力攔截射程為300千米的“飛毛腿”導彈。

目標搜索雷達的監測數據送至信息協調中心,信息協調中心進行敵我識別和威脅判定,並將目標分配至適宜的發射架;照射雷達天線鎖定目標後,發射架與雷達天線同步,使導彈瞄準目標;發射指令下達後,發射架選定1枚待發導彈,激活導彈電池,快速啟動陀螺儀,使導彈天線穩定地鎖住目標瞄準線,同時發射架轉向大功率照射雷達給出的瞄準點,調整好導彈發射的前置角;導彈發動機點火,導彈飛離發射架;大功率照射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同時為導彈提供參考信號;導彈與目標遭遇,大功率照射雷達觀察射擊效果。

前蘇聯的地空導彈被稱為“薩姆家族”,迄今為止已經從SA-1發展到SA-19,三代十幾個型號。SA-2是薩姆家族中第一個聞名於世的型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實戰中擊落敵機的地空導彈。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人民空軍擊落了台灣高空高速偵察機RB-57D,武器就是從前蘇聯進口的“薩姆-2”地空導彈。

一、前蘇聯的薩姆係列地空導彈係統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量使用U-2高空偵察機侵犯中國、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領空,這種飛機飛行高度在2萬米以上,可當時的戰鬥機飛行高度隻有1.8萬米以下。

當美國人洋洋得意之時,“薩姆”導彈狠狠教訓了美國人。薩姆導彈最大射程54千米,最大射高3.4萬米,正是高空偵察機的天敵。1960年,前蘇聯使用“薩姆-2”首次擊落了U-2高空偵察機。1962年中國也用“薩姆-2”首次擊落一架U-2,一共擊落5架。

在越南戰爭中,北越軍隊用“薩姆-2”導彈擊落了幾十架美軍的B-52轟炸機以及數量眾多的戰鬥機,由此打響了“薩姆”導彈的威名。但是,隨著作戰飛機性能的提升以及電子幹擾技術的出現,“薩姆-2”導彈就逐漸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改進並提高導彈的各項性能就勢在必行。前蘇聯在“薩姆-2”基礎上研發的“薩姆-6”在中東戰場亮出了“薩姆導彈”的又一次風采。

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引以為榮的隱形戰機F-117被南聯盟一舉擊落,從而使不老戰士“薩姆-6”再次震驚世界。

“薩姆-6”防空導彈(SA-6)是前蘇聯研製的機動式全天候近程防空導彈武器係統,蘇軍稱為“立方”,用於師級野戰防空作戰,主要用於攻擊中、低空亞音速和跨音速飛機。

該導彈射程為5~25千米,射高為0.06~10千米。SA-6的3聯裝發射架裝在履帶底盤上,機動性好,戰場生存能力強。

這種導彈的主要缺點是製導係統技術不是很先進,采用了大量電子管,使其具有一定的不足,例如體積大、耗電量驚人、維修不便和操作自動化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