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地空導彈戰術要求與控製(1)(3 / 3)

8.製導體製

對於某些導彈,作戰使用部門會根據實際使用條件及武器裝備配置體係關係,提出對製導體製的特殊要求。例如,對於攻擊同一類目標的導彈,如果目前所采用的都是指令-測角製導體製,則作戰使用部門可能會要求研製一種駕束製導或自尋的製導的導彈。

事實上,無論戰術技術要求是否對製導體製提出了具體要求,製導體製本身都是影響導彈總體方案設計的決定性因素。隨著微機電、探測、彈載計算機、光電子、紅外、毫米波和激光等技術的發展,戰術導彈可以選擇、采用的製導體製越來越多樣化。

9.命中精度

命中精度是表征導彈製導係統性能的一個綜合指標,反映了係統製導導彈到目標周圍時脫靶量的大小。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製導誤差在整個攻擊區域內是一個隨機變量。不同類型的導彈對命中精度的描述方式會有所區別,具體的概念包括圓概率偏差、命中概率等。圓概率偏差(CEP)是指以導彈彈著點(或導彈落點)的散布中心為圓心的一個圓的半徑,在該圓內包含了50%的導彈彈著點(或導彈落點)。命中概率是指在一定的設計條件下,用同一型號的導彈進行大量的射擊試驗,全部無故障飛行到目標附近的導彈之中,命中導彈數和可靠飛行的導彈總數之比。

一般來說,戰術技術要求在給出命中精度要求的同時,還會給出相應的約束條件,如目標大小、形狀、距離段、目標運動速度和航路角,甚至天氣條件等。對於在作戰使用中有可能采用多發導彈攻擊同一個目標的情況,在命中精度指標中還應包含多發導彈的命中概率。

10.戰鬥部威力

戰鬥部威力是表征導彈對目標破壞、毀傷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導彈的威力表現為導彈命中目標,並在戰鬥部可靠起爆之後毀傷目標的程度和概率。對於反坦克導彈及反艦導彈,為了使目標毀傷並失去戰鬥力,一般要求導彈的戰鬥部能夠穿透目標裝甲,因此常用破甲深度或穿甲深度(動能導彈等)作為衡量其威力的指標;對於地空或空空導彈,主要依靠戰鬥部爆炸後形成的破片殺傷目標,因此常用破片的有效殺傷半徑作為衡量其威力大小的指標。一般來說,戰鬥部威力指標由一個相對閉合的威力指標體係構成。例如,對於破甲戰鬥部,威力指標一般用對裝甲靶板的侵徹深度表示,但影響侵徹深度的因素很多,因此,其威力指標的要求一般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①靶板材質和厚度;

②靶板表麵附加物型號、厚度、附著狀態,如所披掛反應裝甲的型號等;

③侵徹靶板的後效指標;

④侵徹靶板和後效靶的成功率及指標驗收時的置信水平;

⑤導彈著靶攻角、著角、飛行速度等。

11.發射方式

導彈發射方式是指導彈脫離發射半台的方法與形式。發射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發展該武器係統的戰略、戰術指導思想,作戰部署和使用環境等。戰術導彈的發射方式可按發射基點、姿態、裝彈量、發射動力方式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例如,按發射動力方式劃分,戰術導彈發射方式可區分為自力、投放、彈射和複合等類型。在實際工程研製中,對於一個給定的導彈係統總體方案,其發射方式的選擇不是唯一的,不同的發射方式從不同角度來看各有利弊。此外,在選擇發射方式時除考慮其優缺點之外,有時還要看各國對不同發射方式的掌握程度和

習慣。

12.突防能力、戰場生存能力

戰術導彈係統突防能力與戰場生存能力兩者緊密相關。不考慮生存能力的突防能力對導彈是毫無意義的;而生存能力又往往體現在突防過程中,隻有突防成功之後,才談得上生存問題。突防能力是指在突防過程中,導彈在飛越敵方防禦設施群體之後仍能保持其初級功能(不墜毀)的能力。突防能力的量度指標是突防概率。生存能力是指導彈在遭受到敵方火力攻擊之後,能保存自己不被摧毀並且仍具有作戰效能的能力。生存能力的量度指標是生存概率。

13.抗幹擾能力

抗幹擾能力是指導彈受到惡劣的飛行環境或來自敵方的主動幹擾時,仍能正常工作的能力。現代戰術導彈的研製必須考慮在日益激烈的光電對抗和日趨複雜的戰場環境中的抗幹擾能力。戰術導彈在作戰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幹擾包括:自然條件幹擾,如雨、雪、霧、風、陽光、水麵、沙塵等;各種戰場環境的幹擾,如爆炸物、塵土、照明彈、雷達、電台等;主動人為幹擾,如煙幕、偽裝、電子幹擾、毫米波和紅外誘餌、激光壓製或致盲武器等。一般來說,在戰術技術要求中,作戰使用方會針對所研製導彈的作戰使用環境,提出導彈在各種典型幹擾條件下的性能要求。抗幹擾能力已成為評價現代導彈性能的關鍵因素。

14.武器係統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