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埃軍先頭部隊在地麵炮火和空軍支援下,強渡運河成功。隨後埃軍8萬人通過運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線,繼而收複西奈第二大城市坎塔臘。埃軍擊退了以軍裝甲部隊的3次反撲,控製了運河以東10至15千米的地區。北線敘軍以3個師的兵力於埃軍發動進攻的同一時刻,在空軍的掩護下,在戈蘭高地分3路向以軍陣地發動全麵攻擊並突破以軍防線,包圍了戈蘭高地重鎮庫奈塔臘,最遠處向前推進了35千米。
以軍為了改變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麵,決定先穩住敘以戰線,解除對以色列本土的威脅,然後集中力量對付埃及。10日兩線埃軍停止進攻。以軍抓住這一戰機,在北線集中約10萬人的兵力對敘軍實施猛烈反突擊,突破敘軍陣地,敘軍被迫退出戈蘭高地。隨即以軍越過1967年停火線,進犯到離敘首都約30千米地區,並沉重打擊了援敘的伊拉克和約旦的裝甲部隊,掌握了北線戰場主動權。13日埃軍又發起進攻後,以軍增援西線,雙方在運河東岸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坦克交戰,埃軍作戰失利。15日,以軍發現兩岸埃軍兩個軍團的結合部防衛薄弱且後方空虛,立即派出一支裝甲特遣隊偷渡到運河西岸,摧毀了埃軍的地空導彈陣地和高炮陣地,後續過河部隊沿運河向南開展進攻。埃軍西岸兵力不足,東岸部隊不敢調回,處境十分被動。24日以軍完成了對蘇伊士城、埃軍第三軍團的包圍。阿拉伯國家在戰局不利的形勢下,與以色列達成停火協定。
第四次中東戰爭在政治上是一次衝擊,打破了阿以關係的僵局。戰後雙方開始就用土地換和平的可能性舉行了談判。它在軍事上則顯示出戰爭的導彈——電子時代的到來。
這次阿以戰爭,中東地區戰雲密布,到處戰火紛飛、硝煙滾滾。時間很短,但影響舉世矚目,它引起了世界各國的軍事界和軍事科學界專家的廣泛關注。
戰爭雙方,分別使用了當時蘇、美最先進的戰術導彈,其中包括地空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艦對地導彈、反坦克導彈、反艦導彈和電視製導炸彈。埃及配備了反坦克導彈發射架850部、各種蘇式防空導彈發射架880部和薩姆-7導彈約2000枚;敘利亞則配置了各型防空導彈發射架360部、反坦克導彈發射架350部和薩姆-7導彈1000枚。埃、敘兩國軍隊分別有蘇製導彈艇20艘和6艘,裝備“冥河”導彈,主要有蘇製地對空導彈薩姆係列和薩格爾係列反坦克導彈,33—N—2A“冥沙”艦對艦導彈等。以色列不但使用了美製的“小牛”、“百靈鳥”空對地導彈、“麻雀”、“響尾蛇”、“蜻蜒”空對空導彈及反雷達導彈、“陶”式反坦克導彈和“紅星眼”電視製導炸彈,而且還使用了前蘇聯、法國和西德的導彈。以軍廣泛使用了裝備有反坦克導彈的直升機,裝備有1艘“萊謝夫”級導彈艇。法國造“薩爾”級導彈艇4艘,標準排水量220噸,滿載排水量250噸,航速45節,導彈發射架8具或6具,自造“薩爾-4”(雷舍夫)型導彈艇,標準排水量415噸,經濟航速32節,導彈發射架7具,共13艘,均載自製“迦伯列”反艦導彈。
戰爭剛剛拉開帷幕,反坦克導彈就聲威大振。整個戰爭中損失的3000多輛坦克中有70%是被反坦克導彈擊毀的。埃軍曾殲滅以軍第190裝甲旅,擊毀M-60坦克100輛,在國際上引起較大的轟動。此次戰爭以色列共損失坦克850輛,阿拉伯一方則損失2200輛,特別是以軍在直升機上的“陶”式反坦克導彈,擊毀埃軍大量坦克,顯示了強大威力。
隨後展開的阿以海上導彈戰,使精確製導的導彈武器嶄露頭角,使人們建立了導彈戰的概念,也充分顯示了電子對抗在導彈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阿以雙方共損失600多架飛機(阿方440架,以方200架),其中約有57%是被紅外製導或雷達製導的空對空導彈擊落的。在海戰中,埃、敘軍艦艇共有140艘,以軍隻有40艘,以軍用導彈艇發射“迦伯列”反艦導彈,擊毀對方10艘艦艇,奪得了製海權。
1973年10月6日晚,以色列展開了主動進攻的態勢。5艘導彈艇和2艘載有4架直升機的登陸艦組成混合突擊群,在無線電靜默下利用暗夜的良好戰場條件,從海法港出發駛入敘利亞領海,分兩個戰術群從西北和西南兩個方向,準備對拉塔基亞港突擊。導彈艇負責對敵艦實施主攻,直升機則擔任偵察、校正射擊、進行輔助突擊和施放幹擾物質,並為模擬水上目標實施了低空低速飛行。
敘利亞海軍則以逸待勞,隱蔽在自家港口待機迎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