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英雄猜英雄
太平天國時期,忠王李秀成帶領起義軍攻克蘇州,英王陳玉成奉天王之命來到蘇州城,設宴為忠王慶功。酒過三巡,英王說:“我喜愛猜謎。今日慶功宴上,請你出個農民起義的謎讓我猜猜,以助酒興如何?”忠王說:“好!你聽著:蘇州地區真遼闊,剛交嚴冬十二月,十八兒郎來報捷,呈上長弓和金帕,君王鄙視厚禮節。”英王聽完,點頭說:“你真不愧為文武雙全。這個謎出得好,謎底是七位農民起義英雄,其中秦末兩位、東漢末年一位、隋朝末年一位、北宋一位、明末兩位,是嗎?”忠王連誇英王:“英明,英明。”兩個相對而笑,起立幹杯。
問:聰明的讀者,請你猜猜看,這是哪七位農民起義英雄?
答:吳廣,方臘,李自成,陳勝,張獻忠,黃巾,黃薄。
153讀詩寫詞
著名詩人王之煥有這麼一首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問:請你根據這首詩,寫出二十個成語來(每一個成語中都有詩中的一個字)。如白—白日做夢。
答:潔白無瑕海市蜃樓
同日而語流芳千古
依山傍水欲罷不能
山窮水盡窮山惡水
黃梁一夢千鈞一發
氣壯山河裏應外合
入木三分目不轉睛
望“色”生義
152鬥智
古時候,某部落有一個聰明的小夥子,很會猜謎語,沒有人能難得住他。後來,他的名聲傳到了酋長那裏,酋長決定親自試一試他。他派人把青年找來說:“聽說你很會猜謎,我現在有一個小謎,你猜一猜怎樣?”青年說:“不敢當!請您說吧。”酋長便說道:“行也坐,坐也坐,臥也坐。請猜一物。”青年聽後,微微一笑,說:“我也有一謎,請您猜出後,我再猜您的謎。我的謎是:行也臥,站也臥,坐也臥。也猜一物。”酋長聽罷,久久猜不出來。
青年看酋長實在為難,就提醒他說:“我的謎底可以吃您的謎底。”酋長仔細一想,恍然大悟,對這個青年的猜謎本領十分佩服。
問:你知道這兩個謎底是什麼嗎?
答:青蛙、蛇。
154實為一道
有一天,孔子召集了幾個得意門生,討論一個問題。他們積極發言,各爭一道。
子路曰:“在上位,不為上,則為下。”
子夏曰:“在下位,不為下,則為上。”
子貢曰:“上則不在上,下則不在下。”
顏回曰:“不可在上,豈宜在下。”
子曰:“諸子所論皆是,實為一道,無以為爭也。”
問:這是個字謎,是何字,你猜猜看?
答:“一”字。
155找夥伴
“看”字是一個動詞,表示這個動作的同義詞或近義詞很多。請你給它找出夥伴來。
看瞅
A:瞧、瞪、視、瞰、矚、瞻、見、睹、瞥、眺、瞄、瞠、觀。
157找馬
小寶騎著朋友的馬,到宋灣村去買糧食。
天黑了,他到幸福客棧借宿,把馬拴在客棧的馬棚裏。
客棧的客人很多,大家在一起喝酒、談天,好不熱鬧,一直玩到很晚才睡覺。
第二天天一亮,小寶就起床了,打算繼續趕路。
他到馬棚一看,許多馬混在一起,怎麼也找不出哪匹馬是自己騎來的。
他在馬棚前轉來轉去,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對著房子喊了幾聲,客棧裏的客人都迅速起床跑去牽自己的馬。
最後,馬棚裏隻剩下小寶騎來的馬了,小寶輕輕鬆鬆地騎著馬又上路了。
問:你知道小寶是用什麼方法找到馬的嗎?
答:小寶大聲叫喊:“誰的馬丟了?快來查一查。”客人們聽了,紛紛去牽自己的馬。小寶很容易就找出自己的馬了。
158一個“了”字了得
歐陽修有兩句詩,起初是“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裏”。後改為“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裏。”雖隻加了兩個虛詞,但詩句音節變得和諧,脈絡也更貫通了。
漢語有實詞虛詞之分,虛詞雖無實際意義,但卻實在不可小看,魯迅的《阿Q正傳》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打架場麵的文字:
“好了,好了!”看的人們說,大約是解勸的。
“好,好!”看的人們說,不知道是解勸,是頌揚,還是煽動……一個“了”字,就區分了人們的語氣、神情、態度和心理,真是一個“字”了得!
明朝寵臣洪承疇抗清被俘後變節,他為了某種目的,在大門上書一對聯:“君恩似海,臣節如山”。有人在上下聯各加了一個虛詞,就使對聯具有尖銳的諷刺效果。
問:你想想看,加什麼虛詞好呢?
答:上聯尾加“矣”,下聯尾加“乎”。
159富翁留劍
西漢時,沛縣有位富翁。他的妻子早逝,身邊隻有一個已嫁的女兒和3歲的兒子。
富翁病危時,喚來族人,當眾寫下遺書:全部家產交給女兒;隻留下一把寶劍給兒子,但要等他長到15歲時再由女兒轉交給他。
光陰如箭,老翁的兒子已是15歲的少年了,但他姐姐卻遲遲不肯把寶劍交給他。富翁的兒子憤然去郡府告狀。當時,那地方的太守是司空何武。司空何武聽了這少年的陳述,審閱了遺書,又詢問了富翁的女兒、女婿一些情況,便做出了判決:富翁的全部家產歸兒子所有。有意思的是,聽了司空何武的分析,富翁的族人及女兒女婿亦心服口服。
問:這是為什麼?
答:古時候劍有“決斷”的意思。富翁留劍於幼子,意思是等兒子開始懂事時,也就是15歲時,再把家產決斷給他。富翁死時,女兒已嫁,兒子尚幼,他這樣做,完全是為兒子安危考慮,可謂用心良苦了。
160明天
一個乞丐在街頭看到一家飯館門上掛了一塊木牌,上麵寫著幾個字:明天吃飯不用付錢。
第二天一早,乞丐興衝衝地來到飯館:“請給我來一碗紅燒肉。”
老板輕蔑地打量著他說:“你有付帳的錢嗎?”“付帳?今天吃飯是不用付帳的!”“傻冒,去瞧瞧門口的牌子吧!”
乞丐再去看時,隻見那牌子上依然寫著:“明天吃飯不用付錢。”心想:“明天?不是今天!
啊,我現在懂了,這個明天是永遠不會來的!”
原來這是奸商利用詞語的歧義所設置的騙句。在乞丐看來,“明天”就是看到這幾個字時的第二天;而在老板看來,這個“明天”,就是永遠不會到來的第二天。這樣同一詞語“明天”,表達的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現實生活中,人們也經常用“明天”表達不同的含義。如:“明天我休息。”“明天”是指今天後的下一天;“團結起來到明天!”句中的“明天”則是指一個偉大目標。而“明天”
也常常被某些懶惰者作為遷就自己的借口使用,像《明日》詩就批評了這種人。
問:你能背誦並說出“明日”的所指嗎?
答:明日複明日,
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這裏的“明日”是批評了這種惰性思想的人,勸勉人們勤奮,珍惜“今日”的光陰。
161巧通心聲
王秀才與他的表妹錢素梅自小青梅竹馬,感情很好。但是在封建社會,講的是“男女授受不親”,雖然他們心心相印,成人後卻很難見麵,更無法互通心曲。
一天,王秀才到姨媽家來,正巧碰見表妹素梅一人在花園裏。他喜出望外,立即將早已寫好的一首詩遞了過去。這詩寫的是:
天鵝飛去永不回,
良字去頭雙人配,
雙木非林心相連,
您若無心各自飛。
錢素梅看了表兄的詩後,立即兩頰緋紅,良久,才輕輕地說:“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王秀才的詩是一首詩謎,每句都寓著一個字。
問:你知道詩中的四個字是什麼嗎?
答:我很想你。
162妙用“一”字
“一”字雖極為普通,但其所表達的意境卻出神入畫。繪景、抒情、警示、評說無所不用。
周總理著名的“一字評”令人感吧。1960年,他在觀審《霸王別姬》一劇時,對項羽這個人物作了精辟評論。當演到項羽不聽勸阻,決意出戰劉邦時他說:“一言堂”。項羽回宮,虞姬繼續規勸仍不聽,他說:“一家之言”。項羽孤軍深入劉邦設下的埋伏圈時,他說:“一意孤行”。項羽終於被困垓下,他說:“一籌莫展”。虞姬備酒寬慰,項羽悲歌“力拔山兮時”,他說:“一曲挽歌”。最後,四麵楚歌,虞姬自刎,他說:“一敗塗地”。這裏六個“一”概括了項羽失敗的全過程,批評了項羽的“孤家寡人”策略,顯示出這位政治家的英明見識和幽默風格。
清代清官張伯行《禁止饋贈》中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雖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透過“一”字,看出作者的精神,它警示後人保持廉潔自好的美德。
與張同時代的著名畫家、詩人鄭板橋有一幅名畫,上麵自題道:“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問:這裏連用三個“一”字,又表現了畫家什麼樣的品德和追求?
答:清高氣節和傲視黑暗社會的品格。
163裝啞巴
有個莊稼人將馬拴在樹上,見一財主也到這樹上拴馬,就說:“你的馬不能和我的馬拴在一處,我的馬凶,會傷了你的馬!”財主不理睬莊稼人,果然莊稼人的馬暴怒起來,把財主的馬踢死了,財主拉住莊稼人到縣衙打官司。縣官連問數句:“是你的馬踢死了他的馬?”莊稼人卻一言不發。縣官對財主說:“他是啞巴,怎麼說得清?”財主著急地說:“他不是啞巴,剛才還和我說話呢!”“他和你說的啥話!”財主不假思索地說:“他說,‘你的馬不能和我的馬拴在一處,我的馬凶,會傷了你的馬!’”縣官一拍桌子說:“人家警告你你卻不聽,當然責任在你了!”
問:請據情節猜白居易七言詩一句。
答:此時無聲勝有聲
164“其情可憫,其罪當誅”
語法上講詞序是研究話說的通不通,修辭上也要講詞序,那是研究表達效果。
據說清朝時候,乾隆皇帝下江南,遊覽某地一座陵墓,看到墓道旁的石人,有意要考考隨從的翰林,就問:“這石人叫什麼名字?”那翰林慌忙之中,隨口答道:“叫仲翁。”乾隆聽了,哈哈大笑,當下寫了一首詩:
翁仲如何說仲翁?
隻緣窗下欠夫功。
從今不許為林翰,
貶作江南一判通。
這是一首撤職罷官命令的詩,那翰林隻因將名字答顛倒而卷起鋪蓋走人了;而乾隆則將錯就錯,把“功夫”、“翰林”、“通判”,統統來個顛倒,成了一道頗有幽默感的諷刺詩。
有時,詞序的調整竟能發揮驚人的作用。像古代刀筆先生代做狀紙或官吏審案,在下斷語時,語詞順序也是很有名堂的。比如某人犯了死罪,可是犯罪情由卻又令人同情,刀筆先生或官吏如果說“其情可憫,其罪當誅”,那麼這個人便難免一死。而如果在語序上斟酌一番,這個人就可能死不了。
問:你知道怎樣調整語序便可以使他死不了嗎?
答:將“其情可憫,其罪當誅”調整為“其罪當誅,其情可憫”,表達的重點放在了後句上,殺不殺頭還可商量。
165隻治病不救人
從前,有一個鄉村醫生,祖上世代從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醫術高明,態度熱情,很受當地農民的歡迎。
在這個醫生住處的門前,掛前一個木牌,上麵寫著:
祖傳秘方,
手到病除。
隻能治病,
恕不救人。
一天,外地一農民路過此地,看到這個木牌後,不解其意。他心想,人們常用“治病救人”
來讚揚醫生這一崇高的職業,為什麼這個醫生不救人呢?這時,正好有一小孩走了過來,這個農民便去詢問。小孩笑說了一句話,使農民頓時醒悟。
問:你知道為什麼嗎?
答:他是獸醫。
輕
上海的技術人員為什麼能成功地改進訂書機?
——思路提示思考法
你也許有這樣的經曆,當你夏印完厚厚的一本書後,想自己動手裝訂時,麵對普通的訂書機,你卻不得不把它們訂成好幾個薄薄的本子。這時你一定會想,要是訂書機能訂厚層東西就好了。
訂厚厚的書,訂書機的釘子必須加長,若按原結構,首先碰到的問題是:“釘子的材料太軟,易彎曲。怎麼能使釘子不彎曲呢?上海某工廠的一位技術人員,有一次去車間,看到1.5毫米的衝頭衝穿了1.2毫米的鐵板。“這怎麼沒有彎曲呢?”他仔細研究模子的結構,原來是裝有導向裝置,衝頭四周有依靠。根據這一原理,他在訂書機內增加了一個內釘首,使釘子有所依靠,從而解決了釘子彎曲的問題。
普通訂書機還有個毛病:訂薄東西時易發生夾釘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位技術員又思索了許久。一次,他帶孩子去兒童公園玩,看到小孩在玩蹺蹺板,一上一下,很有節奏。他馬上聯想到訂書機:假如在內釘道裏加個蹺蹺板,讓第一個釘子騎在它上麵,隻要釘子沒有訂下去,彈力仍把它彈回來,第二個釘子就無法下來。經試驗,夾釘問題果然解決了。
這位技術員在對訂書機加以改進時,就運用到了思路提示法。
思路提示法是由我國的創造學研究者許立言和張福奎提出的。它是一種檢核表法,表的內容如下:
1加一加:將已有的發明成果添加某些東西,或將幾項發明成果組合到一起,能否產生新的發明?
2減一減:將已有的發明成果減去某些東西會怎樣?
3擴一擴:對已有的發明從時間、空間、功能等方麵進行擴大或擴展,能否取得新成果?
4縮一縮:對已有的發明進行壓縮、縮小會怎樣?
5變一變:從形狀、顏色、味道、音響、次序等方麵改變一下會怎樣?
6改一改:考慮已有的發明成果存在哪些缺點不足,加以改進,能否產生新的發明?
7聯一聯:思考現有發明成果的因果聯係,能否產生新發明?
8學一學:模仿學習現有發明成果的形狀、結構、原理、技術,能否產生新的發明?
9代一代:考慮已有發明成果的材料、部件能否被別的材料取而代之。
10搬一搬:將現有發明成果移到其他地方,或把某種理論、技術、設想移到其他地方,能否產生新的發明?
11反一反:將已有的發明成果上下、正反、裏外顛倒,是否有新的發明?
12定一定:為了改進已有的發明或解決某個問題,需要做些什麼規定?
思路提示法是從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總結出來的檢核思考法,此法已得到日本創造學會和美國創造教育基金會的承認,並被譯成日文、英文在各國廣泛流傳和使用。
要正確地運用思路提示法,思考者應該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和經驗。隻有這樣,才可能在“一加一減”,“一變一改”,“一代一反”……過程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見解。同時,要注意,“一擴一縮”、“一聯一學”等,隻是提出一些設想和方案。至於這些設想和方案是否符合實際,是否正確,還要靠實踐去檢驗。
166顛倒詞序
台灣著名作家李敖先生曾在一篇散文中評文章,他說“……文章大致可分三類:一、放狗屁。程度最輕,文章如狗屁,仍不失為人。二、狗放屁。程度稍重,文章不僅如狗屁,寫文章人已非人。三、放屁狗。程度最重,此類人以放屁為專業……”同是三個字,巧換句序,表達了三種不同程度的文章。
正因為如此,有人就在語序上弄小聰明,占他為己用。鄭逸梅的《藝林散葉》中講述這麼一件趣事:有人仰慕大書法家於右任的書法,欲求其墨寶;但於鄙夷其人,於是寫一小立軸與之嬉戲,書曰:“不可隨處小便。”不料那人依舊如獲至寶,拿回去將其拆散,顛之倒之,竟然堂而皇之地地高掛於廳堂之上。
問:你知道那人是如何將調侃詞榮登華堂,變處世箴言的嗎?
答:小處不可隨便。
167以謎斥惡少
從前,有六七個惡少經常在街頭胡鬧,搞得烏煙瘴氣,四鄰不安。路人都冷眼相看,遠避而行。一窮秀才看到後,對此十分反感,便心生一計,想為大家出口氣。一次,他低著頭,漫不經心地從幾個惡少旁邊走過,口中念念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