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生命的旅程已經走完了一半,而四十歲男人中,一部分已經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春風得意;另一部分人卻境遇不佳,屢遭挫折。得意也好,失意也罷,在任何時候,一個男人都不應停止對事業的追求。四十歲男人在知識、能力、經驗等各個方麵都具有優勢,因此,隻要你勇於攀登,就一定能夠登上事業的巔峰。
40歲男人,越是成功者,越會有危機
四十歲的男人正處在人生職業生涯的分水嶺上,是進攻還是防守,已經成為了四十歲男人必須做好的選擇。事實上,四十歲男人有許多年輕人不具備的優勢:經驗豐富、知識完善、智慧練達……隻要勇於奮鬥,下半生就會大有可為。
求穩是四十歲男人們的普遍心態。從中年這個特定年齡層次來看,由於他們的社會、環境、職業已經固定,有了家庭,已經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中年人的惰性也在一天天增長,當機遇降臨時,他們不是果斷、及時地抓住不放,勇敢地進行新的選擇、定位,而是猶豫、仿徨,反複權衡、優柔寡斷。中年男人便在這猶豫矛盾中喪失了許多機遇。
成功者求穩主要是緣於害怕失敗,期望自己的事業永遠處在巔峰,做個事業的完善者,而不敢再闊步前進、敢打敢衝,即使有所動,也謹小慎微,像小腳女人邁著小碎步走路一樣。
至於失敗者,屢敗屢戰、意誌越挫越堅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男人則因為年屆不惑,十幾年、二十年的奮鬥屢屢遭挫,一事無成,要麼就是心灰意冷,要麼就是得過且過、消極處世。他們的求穩是安於現狀或維持現狀,即使對事業還抱有希望也是在坐等機遇,一副“願者上鉤”的樣子。
當然,中年男人所處的社會與時代背景,也是造就他們這種按部就班、求穩求平的心態和思想的原因之一。中年男人們大多缺乏主動參與、積極進取的精神,他們在劇烈變革的現實麵前保持一種矜持、穩重的風度,一種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的超然心態,一種“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的姿態,他們想得多卻行動得少,因而喪失了許多機遇。
許多男人在幾十年攀登人生階梯的過程中,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以求出人頭地。可到了間歇處向上看,感覺路途更艱險,於是便有許多人無法判定到底是該走還是該停。
“四十多年風塵歲月,事業始終在我心中”。這是許多中年男人表麵上不講而心中暗想的心聲。如同其他年齡段的男人一樣,事業是中年男人最後的堡壘、最後的依靠,也是唯一持久的追求。沒有了事業的男人,就像找不到停靠港灣的小船,漫無目標地漂蕩在人世間的大海中,連個歇腳的地方都沒有。
其實在事業上,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隻有勇於進攻,才能守得住、守得牢,並且在穩中有升、穩中有進。事業是男人的天,男人定要把天做大。四十歲男人,他的事業往往因此危機四伏,他的前進路上暗礁叢生、烏雲密布。四十歲男人,越是成功者,越會有危機。尤其是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追求永恒也越來越艱難,每個人心中苦苦追求到的東西,在歲月的河流中,很快會被衝刷得越來越少,以致最後蕩然無存。比如現在,金錢的多少是衡量一個男人是否成功的標誌,而金錢總是像流水一樣匆匆流來,又匆匆流去。
四十歲,對那些事業心強、渴望成功的男人來說,已成為鞭策和緊迫的信號。四十歲,在人生的長河中已行走至半,中年的盛期,無論就年齡而言,還是在知識、經驗、能力、精力方麵,都應該是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時期。
那麼,四十歲的男人,尤其是還需要求職的男人究竟該去向何方?該怎麼辦?什麼地方、什麼崗位更適合你?
1.創業型企業。許多投資者非常看好某一行業,但自己卻經驗不足,或者純粹就是一個投資商,這就需要那些經驗豐富並敢於冒險的創業型人才幫他一把。創業是非常艱苦的事,要從零起步,無中生有,因此這就適合那些能夠吃苦、激情不減的中年人,把自己的經驗、智慧、心血貢獻出來,完成企業創業,實現自己的價值。
2.成長型企業。創業成功後,企業開始步入成長期,這時非常需要有經驗且有創新精神的人來促進企業成長和規範企業運作。他們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管理經驗,完全可以用於這些正在成長的企業,促進企業成長。
3.成熟型企業。成熟的企業,一切都能按部就班地運轉,這時就需要相對穩健的成熟型人才。他們的特點是穩健且擅長規範管理和利用係統的力量來處理日常瑣碎事務,遇到應急問題能憑借自己的經驗處理,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創新和風險。但需注意,企業的成熟是相對的,企業有不同階段的成熟期,不同的成熟期需要不同類別的人才。
4.突破型企業。企業的發展總會遇到瓶頸,而且企業受舊有成員的智慧資源等局限,導致突破瓶頸很難,或根本不可能突破,於是就需要從外部聘請有過瓶頸突破經驗的戰略突破型人才來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突破。同樣要注意,企業在發展壯大過程中,戰略瓶頸不隻一個,不同戰略突破階段需要不同類型的戰略突破型人才。
5.轉型企業。企業戰略轉型不同於戰略突破。戰略突破是企業向上突破,向更高規模和更高品質的目標邁進,企業的發展方向並沒變。而戰略轉型則是企業發展方向的根本改變。此時就需要那些經驗豐富、擁有並善於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戰略轉移型人才擔綱,促進企業實現戰略方向的改變。但要注意,因企業戰略轉型的特征不同,有的是企業徹底戰略轉型,有的是部分戰略轉型,因此就需要不同類型的戰略轉型人才。
6.問題型企業。企業在發展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問題、危機和倒退,表現在企業效益下滑、人心渙散,甚至出現財務危機、瀕臨破產等等。這就需要那些敢於冒險、有經驗且有大智大勇的問題型人才來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以力挽狂瀾。因為這樣的人才為問題而生,通過解決企業各種困難來體現人才自身的價值。
7.谘詢公司。四十歲的男人,尤其是職業管理者,由於經驗閱曆的豐富,心態的成熟和穩定,具備應對市場複雜問題的智慧,知識結構趨於完善,於是往往被專業性的谘詢機構相中,聘來做谘詢師,這也是四十歲男人的人生主要歸宿之一。
8.學研機構。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是大學還是科研院所,越來越注重吸收有豐富企業實操經驗的人才加盟,聘請其擔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員。這也是目前相對高級人才的歸宿之一。如果這些人是有高學曆背景或者能夠補上知識結構的缺陷,那麼同樣可以到學研機構去擔任真正的教授和研究員,不然隻能繼續客座下去。
9.自創企業。大多數男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創立自己企業的想法,而且也有一部分人真正投入了創業行列之中。四十歲的男人應該說許多方麵的資源都比較適合創業,但適合創業並不一定能創業成功。為什麼?
因為創業是需要激情的,而成熟就往往失去了激情,並且導致冒險精神不足。
即使創業型的人,也並不一定創業成功。因為創業型的人大多玩的是別人的錢,是替別人創業,掙的是工錢,每月自己的收入是正數;一旦玩自己的錢創業,不僅沒有進項,而且要不斷地從自己原有的庫存中往外倒錢,得到的是負數,什麼時間能把負數變成為正數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那麼,創業型人才在自己創業時,能否忍受收入方麵的巨大落差?能夠忍受多長時間?也許剛好走到成功的大門口時已經彈盡糧絕,而最終未能邁進成功的大門……
創業需要冒險,但不應蠻幹,如果你已決定要去創業,那麼就要對各種條件做最細致的考量,這樣才能把創業的風險降至最低。
四十歲男人成熟卻不失激情,穩重又不太過保守,正處在發展事業最好的時期,隻要你敢衝敢拚,前方未必不是一個豔陽天。
40歲以後須不斷提升自己
四十歲男人在工作中常會遭遇種種尷尬:有能力,卻往往趕不上變化的節奏;知識結構完善,但在麵對新事物時卻常常不知所措……而要避免這些情況出現,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資本。
1.書是四十歲男人的晉身階梯
在研究成功人士的事跡時,我們常常發現,他們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們拿起書本的那一天。在我們接觸過的事業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數人都酷愛讀書——自小學開始,經由中學、大學,直到成年之後。
一項針對成功人士與普通人的調查發現,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喜歡讀書。大約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學和中學時讀過的書,是其他人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學時的閱讀量遠遠超過他們同班的人。
這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閱讀的書平均起來每人大概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書,他們閱讀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學等各個方麵。
事實上,有19%的成功人士說他們一年至少要閱讀26本書,這些書中小說類與傳記文學類各占一半。
也許有一些四十歲男人會反駁說:“工作這麼忙,我哪有時間去讀書啊!”好吧,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那麼每天抽出15分鍾去讀書應該不是難事吧?
高中畢業生的平均閱讀速度是每分鍾250字。但是,我們都會時不時地停下來重讀某些句子,或者停下來想想某些新想法。所以大部分成年人的平均閱讀速度是每分鍾200字,按照這樣的速度來計算,15分鍾之內,你就可以讀上7頁。
一本厚一點的書可能要花1個多月的時間,但總的來說,如果你每天讀15分鍾,你就有可能在1個月之內讀完一本書。到了年底,你就至少讀過12本書了。10年之後,你會讀完總共120本書!想想看,每天隻需要抽出15分鍾時間,你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讀完120本書,它可以幫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麵變得更加富有。如果你每天花雙倍的時間,也就是半小時的話,1年就能讀25本書,10年就是250本!還有什麼別的事情能夠讓你得到如此多的回報而花的時間卻如此的少?
那些說沒有時間來閱讀的人所講述的理由,大都是無稽之談,他們是有時間的,他們隻是把時間花在了別的他們認為是更重要的事情上了。
你是怎麼做的呢?你會為你應該閱讀的書籍沒有閱讀而找借口嗎?好了,你幹嘛不找點讓自己讀書的理由,而不是不讀書的理由呢?為什麼不告訴你自己,你應該在生活的各方麵都更豐富呢?為什麼不告訴你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比眼下就開始讀書更好呢?
告訴自己,你會去應用閱讀的那一點點時間,以獲得生活中的巨大收益。
告訴自己,去翻開那些以前買了卻從未動過的書……然後,再告訴自己每天堅持讀15分鍾。
2.勤奮是四十歲男人成功的不二法門
天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這樣評價另一位同樣了不起的天才人物拉斐爾:“他是有史以來最美麗的靈魂之一,他的成就更多得自於他的勤奮,而不是他的天才。”當有人問拉斐爾怎麼能創造出這麼多奇跡般完美的作品時,拉斐爾回答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從不要忽視任何事情。”這位藝術家去世的時候,整個羅馬為之悲痛不已,羅馬教皇利奧十世為之哭泣。拉斐爾終年38歲,但他竟然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其中一些畫作價值連城。對那些懶惰散漫、遊手好閑的年輕人來說,這是個多好的教訓啊!
魯本斯成為著名畫家並變得富有以後,一位煉丹師想勸說他參與把普通的金屬煉成金子這種荒唐事,這位煉丹師說這是隻有他一個人才知道的秘密。但魯本斯回答他說:“你晚了20年,其實,我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他指著自己的畫布和畫筆,又說:“我有一雙勤勞的手,我碰過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金子。”
特納經常引用老師對他的勸告,他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常說:“那些想要超過別人的人,每時每刻都必須努力,不管願不願意。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娛樂,隻有艱苦的工作。”確實是艱苦的工作,但是對特納而言卻是他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朗費羅宣稱,如果把偉大的詩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麵的橋梁的話,那麼詩人靜靜地研究和學習則是水麵之下的橋基。雖然橋基沉沒在水麵以下看不見,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一下一些偉大作品的“初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從《獨立宣言》到朗費羅的《生命之歌》,沒有哪部作品在最終完稿前不是經過不斷修改和潤色的。據說,拜倫的《成吉思汗》寫了100多遍,因為拜倫一直都感到不滿意,一個沒有勤奮精神的人能做到這一點嗎?
安東尼·特羅洛普曾經說過,一個人要想等到自己的心情好轉或者詩性大發再著手工作完全是無稽之談。
“那麼多偶然成功的例子真是讓人覺得很不錯。”一位朋友對大律師羅弗斯·喬特說。“簡直是胡說!”這位偉大的律師說,“你還不如把希臘字母丟在地上,指望著撿起來就成了偉大的史詩《伊利亞特》呢!”
在丹尼爾·韋伯斯特70歲生日的時候,他談起了他成功的秘密:“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現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還從來沒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辛勤工作被稱為“使成功降臨到個人身上的信使”。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如果你覺得不必太過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那可真是太不幸了。你應該盡快放棄這種錯覺,一定要意識到隻有勤勉地工作才會使你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在有助於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地工作總是最有效的。
即便你真的有過人的才幹,如果不采取任何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最終也會一事無成。比徹曾經說:“就我所知,在任何知識領域,從來沒有哪一本書、哪一種文學作品,或者哪一種藝術流派,其創造者沒有經過長期艱苦的創作就獲得了流芳百世的名聲。天才需要勤奮,就像勤奮成就天才一樣。”
這個世界上留存下來的輝煌業績和傑出成就無一例外都得益於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不管是詩人還是藝術家。
在遙遠的非洲,一位智慧的老人留下了這樣的話:從早到晚,不管陰天還是晴天,也不管我們的身體狀況如何——可能會牙疼、頭疼或者心髒出現毛病,我們每天都必須到達指定的地方,並開始做安排給我們的工作。而隻有在堅持幹上8到10個小時後,休息才顯得格外甜美愜意。
所以,四十歲還不是停下來享受的時候,你必須通過勤奮地工作讓自己更出色。
3.以成功者為師可增加四十歲男人的智慧資本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就是在告誡我們,仔細觀察行善者的行為,不恥下問,向能者求教,學會用他們的思維和角度來分析問題,並對比自己作為局外人的想法,找出其中的差異,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能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
對於“不善人者”的行為,要觀察和分析其“不善”的原因以及整個過程中的不足,以此作為自己的鏡子,避免自己遇到類似情況犯類似的錯誤。
個人體驗也是有限的,應通過向多數人的體驗學習,接受多數人的影響,獲得多方麵的培養。也就是說,通過與人交往,從多數人的體驗中學習。被稱為日本“銀座猶太人”的藤田岡,為了讓他的下級學會觀察和思索別人行為的成敗之處,規定每月由公司出錢,選一部最新且能夠訓練經商頭腦的電影,命令全體員工都必須去看,如果無特殊原因而缺席者,便從薪水中扣除一張電影票的錢,他本人也不例外。這種方法既使人學到了東西,作用也不小。
數百位美國創業家談了自己學習創業的親身經曆,以供他人借鑒。
到大公司學習。如有機會到其他公司服務,應悉心觀摩其老板的經營長處。
雇用精明能幹的員工。許多創業家認為,雇用精明能幹的員工,不但有助於業務的發展,而且自己也可以向他們學習。
時常與創業經驗豐富的人打交道。隻要他人具有你所缺乏的實際經驗,你不妨主動積極地邀約對方,多與這類人聊聊,學習他們的點子和心得體會。
利用視聽教材充實管理知識。如電視上播放有關企業管理的節目,應按時收看或設法錄製下來等有空時再觀看,必定會有所幫助。
與政府有關部門人員交朋友。他們可能是極佳的學習來源,多與他們聯係交往,可獲得一些新資料或新機會。
敢於采取大膽摸索的學習方法。摸索經驗或許並非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自己所領悟的經營要訣,通常是最珍貴、最實在的。
加入企業家協會。出席演講、研討會或聚會等活動,可使你通過非正式場合而獲益甚多。
聽取家人的意見。或許你的另一半很有創意,或許你的父母親在某一特定領域頗具經驗。總之,聽取家人的意見,可獲益匪淺。
多閱讀書籍、雜誌、報刊,以及交易刊物等,這些均是較好的信息來源。
聘請精明的顧問。不僅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作為學習的資源。尤其當公司業務開始增長時,管理顧問可教你授權的藝術及管理員工的訣竅,同時也可以輔導你開展公司的業務。
購置先進的個人電腦。市場上現成的許多軟件程序能教你如何把業務做得更好。
傾聽員工意見。你之所以雇用員工,是基於其長處和知識,所以,你應注意聆聽員工的心聲。
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多與經驗豐富或才華橫溢的人相處,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大有收益。其訣竅是:時常外出走動,與顧客、員工、專家等多聊聊。
運用供應商的智慧。供應商通常不僅熟悉本行業務,而且能夠提供許多對你有益的特殊谘詢。
每周邀請專家前來演講,使員工獲取最新的商業知識。
注意傾聽顧客的抱怨。從顧客的抱怨中足以發現你的缺失,以便及時改進。如果某些措施是正確的,則你應繼續保持並做得更好。
模仿他人。如果你知道某人在A城市創業成功,則設法在B城市用同樣的方法創業。最好直接拜訪該人,請他傾囊相授。
學習管理課程。目前,管理顧問公司時常開辦專題演講,而許多大學也開辦管理進修班,應利用晚間或周末時間學習或進修。
協助員工成長。為了讓員工與你一樣維持同樣的專業水準,應資助員工學習或進修管理課程或參加研討會。
持續找尋問題。隻要你提出問題,大多數人都會樂意解答你的疑問,你的疑問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進而獲得他們的重視。同樣,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要盡可能地答複。換言之,希望知道得多,你首先就要付出更多。
隻有短視的男人才會滿足於現在的成就,聰明的男人絕對不會因為年過四十便放棄完善、提升自己的努力,他們知道隻有多給自己充電,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勇於競爭,笑到最後
不可否認,四十歲男人大多有一種求穩、畏懼競爭的心理。然而競爭在世界上是客觀存在的,根本無法逃避。中年男人必須適應競爭、勇於競爭,才能成為成功者。
不可否認的是,在任何一個領域內,人與人之間都存在競爭。有人給競爭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團體在一定範圍內為了奪取共同需要的對象而展開較量的過程。大千世界,因為存在競爭而充滿生機和活力;芸芸眾生,也由於競爭才能使得人才脫穎而出。時代的每一步發展,社會的每一次變革,無不充滿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成功者前進,失敗者落伍。從古至今,概莫如此。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類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需要是人們最高層次的需要,人類往往為了得到一個與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條件相適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競爭,這些需要導致人們去參與競爭。同時,競爭成功也可滿足需要。而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則會自然而然地萌發新的需要、出現新的競爭。所以競爭和需要是作用和反作用的關係。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而人們在不斷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標時,則將競爭注入了激烈和殘酷的內容。
積極的競爭能給生活帶來生機,能使工作和學習產生動力,這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看到其積極的一麵時,你卻沒有理由忽視它所存在的另一方麵。由於不能正確認識競爭而造成的負麵影響,一位自尋短見的大學生在寫給父母的遺書中悲傷地感到,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善於競爭者則不能生存,像自己這樣的人怎能適應呢?每天處在使人十分厭倦的這種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之中,還不如及早地徹底解脫。某公司的一位幹部也因長期處在一種激烈的競爭氣氛中,感到壓力十分沉重,終於不堪重負而做出了極端的行為。類似於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人們在歎息之餘,也不由自主地去認真思考這些悲劇產生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給自己定位,怎樣才能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這是首先必須弄明白的問題,然後才是如何去正確地對待競爭。二者的順序不能倒置。同任何道理一樣,不弄清楚事情的意義就匆匆忙忙去做,終究會將事情做壞。
由於企業機製的改革,大批的四十歲男人下崗,麵臨著再就業的挑戰;同樣也是由於機製的改革,不少人主動“跳槽”,去尋求更好的發展。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即都麵臨著重新擇業的問題,但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下崗之後的再就業是由於生存的需要而參與競爭,而“跳槽”者的願望則是為了改善工作環境,選擇一項更適合於自己的工作。客觀地認識自己,給自己在生活中定位,則可以使自己在競爭中製定出可行的方案,而不致脫離實際而導致失敗。對於前者來說,這種競爭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地評估當前的形勢和選擇方向的可能性;另一方麵,還要客觀地檢驗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包括本人的能力、家人的態度以及思想和物質上的準備等等。隻有將目標條件達到統一時,然後再進行努力,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對於後者來說,盡管目標定位高,但若自己各方麵的條件不具備,則這種競爭就會顯得沒有必要。因此,即使不“跳槽”,也不會出現生存危機。相比之下,後者較之前者具有更大的安全性。不少人在“跳槽”前過多地考慮到實現目標後的美好前景,麵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考慮過少,從而導致適得其反的後果而追悔莫及。
人到中年,對自身以及外部環境的把握更理性,這就在如何給自己的定位方麵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和把握。雖然說,四十歲的男人在人生中負擔最重、責任最大,但當他們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工作曆程之後,基本上沒有生存上的危機,處在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時機。在保證已有成果的前提下進取,並獲得更大的收益固然可喜,但要以這些成果作為籌碼去進行冒險,則應謹慎從事,要盡量減少或根本杜絕在自身進一步發展時出現的痛苦。
在解決了如何正確定位的問題後,再來看待競爭的態度才是可取的。既然是競爭,肯定會出現勝與負、成與敗的結果。對此,能否持有科學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換言之,正確對待成敗是人們參與競爭後所得結果的關鍵。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是:隻要存在著主觀要求與客觀可能的矛盾,就會出現競爭。就如下崗人數與就業機會之間的供求矛盾,導致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麵,並因此而引發競爭。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也有更多的人未能如願。我們還可以用體育競賽來加以說明,冠軍隻有一個。可以肯定,這是經過努力拚搏才取得的,但其他名次的獲得者也同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一場激烈的比賽結束後,人們自然對首先衝線的運動員報以熱烈的掌聲和真誠的祝賀。然而,沒有人會認為跑在最後一名的運動員不是在頑強拚搏。所以說凡是參與競爭的人,尤其是失敗者,既要敬重競爭中的強者,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失利。處理不好這一點,就會因失敗而造成極不平衡的心態,導致自己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要想培養和完善自己的競爭意識,就要做到既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還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現在歡迎別人超過自己並認可這一事實,同時還要有勇於趕超他人的雄心壯誌。生活中,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失敗尚能正確對待,但對於別人的成功則由羨慕進而嫉妒甚至仇視,這些都不能說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競爭中要審時度勢,善於適時轉移競爭方向。一個人的需要、興趣和能力是多方麵的,人與人又各有千秋。在某一競爭領域內失敗,並不意味著在別的領域內不成功。況且,每個人幾乎都有未被自己意識到的潛能,要在競爭的實踐中不斷升華和提高,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有效地轉移目標,可以增加競爭成功的幾率,從而減少或者消除競爭所造成的負麵影響。
即使自己幾次努力均遭到了失敗,也不要認為這就是恥辱,覺得自己沒臉見人。既然明知努力者並不一定是優勝者,那麼,再持有悲觀的自暴自棄就不是明智之舉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善於轉化這種危機感。當你創業失敗後,可以和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訴說自己的苦惱和氣憤,可以通過體育活動去渲泄心中的衝動,還可以到文化娛樂場所去調整一下自己不平靜的心態,而不能一頭撞在南牆上不回頭,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生悶氣,此種做法不可取。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並不等於喪失了所有的機會。盡管你可能麵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尷尬,但誰能擔保不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呢?比如乘公交車上班的人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一輛車過來後,拚命往上擠也沒擠上去,正氣喘籲籲地自歎倒黴時,後麵又很快來了一輛空車。這回不但輕鬆上車,還有座位,你說走運不走運?當你幸運地坐在座位上時,別光顧了暗自慶幸,仔細想想,正是有了前麵那輛車擁擠的前因,才出現了後麵這輛車空蕩的後果。作為一個經多見廣的中年人,化解自己失敗情緒的方法是很多的。
我們都聽說過“酸葡萄”的故事:一隻狐狸看到藤架上的葡萄非常誘人,可是跳躍了幾次都夠不著。於是這隻聰明的狐狸想,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無所謂。“酸葡萄心理”是化解憂愁的一劑良藥。此外,阿Q的“精神勝利法”對化解沮喪情緒也有奇效,小說中的阿Q若不用這個“精神勝利法”來自慰,恐怕他早已走上極端的道路了。在自我安慰中尋求自我解脫並自得其樂,這是男人們應該而且能夠做到的。
當然,參與競爭時也要有個度,如果競爭的壓力超過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弄得自己心神不定、疲憊不堪,那麼這種做法就是不可取的。
尋求一個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平台
現在,跳槽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中年男人也加入到了“跳槽”大軍中。然而四十歲男人的跳槽畢竟不同於年輕人,年輕人可以隨心所欲,想跳就跳,而四十歲男人不僅有“後顧之憂”,還要考慮年齡因素,因此四十歲男人在跳槽時一定要更慎重,這樣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