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者外愚而內秀
大智若愚和愚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大智若愚者外愚而內秀,知道什麼時候該韜光養晦裝糊塗、什麼時候該精明做人機巧處世。善於“裝愚守拙”的人才會贏得機會,才能明哲保身,才能笑到最後。
三國時魏明帝臨終前,太子曹芳隻有8歲,為了安排國事,他將太子托付給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明帝死後,曹芳即位,也就是魏少帝。開始的時候,朝政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兩人互相禮讓,相安無事。
不久,曹爽提拔了一批親信到朝廷擔任要職。這些人經常給曹爽出謀劃策,要他排擠司馬懿,獨攬朝廷大權。曹爽漸漸大權獨攬、飛揚跋扈起來。
為了削弱司馬懿處理朝政的權力,曹爽奏請皇帝讓司馬懿改任太傅。太傅的地位表麵上比太尉要高,但卻沒有多少實權,司馬懿不得不接受。司馬懿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為了麻痹曹爽,他經常稱病不上朝,對曹爽的胡作非為也不聞不問。但是,暗地裏卻積蓄力量,做好應變準備。
有一年,曹爽的親信李勝到外地去做官。臨行前,曹爽叫他以辭別的名義,到太傅府裏去觀察一下司馬懿的動靜。李勝到太傅府時,司馬懿裝作重病臥床的樣子,讓兩個侍女扶起靠著。見到李勝後,他指了指嘴,表示口渴。侍女端來一碗粥,喂他喝了幾口,沒咽下去的粥全順著嘴角流了下來。
李勝對司馬懿說,他將要到荊州去任職,今天特地來辭別,司馬懿聽了,有氣無力地說:“怎麼,你是要到並州去嗎?”李勝糾正說:“是荊州,不是並州。”司馬懿這才點點頭,抱歉他說:“唉,我年紀大了,不中用了,為國立功靠你們了!你此去並州要好好為朝廷辦事……”李勝告辭後,立即向曹爽報告說:“司馬公已經像死屍一樣躺著,隻餘下一口氣了。看來他的神思和軀殼已經分離,不久於人世,不足為患了。”曹爽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對司馬懿有戒心。
公元249年的一天,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去城北祭掃明帝的陵墓。司馬懿等他們出城後,立即調兵占領了武器庫,同時親自帶領一支軍隊,截斷了曹爽等的歸路。接著,他派人去明帝陵墓,迎接曹芳回洛陽,並上奏章控告曹爽違背先帝遺命,犯上作亂,請求曹芳免去曹爽等的官職,聽候處置。幾天後,司馬懿逮捕了曹爽的幾名親信,然後通過追究他們的罪責,把案子牽連到曹爽身上。最後以叛逆罪把曹爽及其親信全部處死,從此獨攬朝政。
司馬懿沒有選擇和曹爽硬碰硬,拚個魚死網破,而是在實力不如對方時采取隱忍退讓,不惜裝病裝糊塗,最終讓曹爽放鬆警惕,為自己的反擊贏得了準備的時間。這就是運用柔忍的大智慧。
榮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傳奇人物黃宏生,當年隨著上山下鄉的大潮來到海南的黎母山區當了知青,黎母山區是黎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叢林密布,氣候潮濕,生活環境十分惡劣。
但是在惡劣的生活環境和日複一日的勞作中,黃宏生始終沒有失去鬥誌,一直都堅持學習,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盡可能地找書來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成了那個時代最好的精神食糧。恢複高考後,從沒有放鬆過自己的黃宏生以高分考入華南理工大學。
畢業後,黃宏生進入華南電子進出口公司工作。3年後,28歲的黃宏生被破格提拔為常務副總經理,享受副廳級待遇。人生和事業都進入春風得意的階段,但他並不覺得滿足,他還有夢想要實現。於是他決定放棄已有的一切,去香港打天下。
1987年春,在同事的驚訝與歎息聲中,黃宏生辭掉了令人羨慕的職位,隻身“下海”。
1988年,黃宏生創辦了一個小公司“創維”,但由於不熟悉香港的環境,貿易環節又太多,進了貨賣不出去,造成虧損。眼看著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黃宏生大病一場。
第一次打擊剛過,第二個打擊又接踵而至。重新振作起來的黃宏生剛積累點兒資金後就辦了一家遙控器廠,恰逢香港流行麗音廣播,黃宏生認為機會來了,就與菲利浦公司的工程師合作開發麗音解碼器,做成機頂盒接收麗音信號,當時他雄心很大,一下子做了兩萬台,隻等石破天驚。沒想到最後震驚的是他自己,麗音廣播毫無預兆地說停就停了,那兩萬台解碼器一下子全砸在了手裏,黃宏生又一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第三次打擊隨之而來。黃宏生學的是無線電工程,看到當時東歐彩電供不應求,前景一片大好。經過慎重考慮,他從銀行貸款500萬港元,聘請了40多名國內知名廠家的工程技術人員開發彩電產品,經過一年多的開發,產品總算出來了,但由於技術落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去甚遠,且不符合國際規格,參加國際展覽無人問津,結果又虧損了近500萬港元。至此,黃宏生已債台高築,陷入絕境。
當黃宏生山窮水盡的時候,他的老領導到香港去看他,那時的他已經瘦成皮包骨了。老領導表示還是歡迎他回到原來的單位工作,還勸他“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但黃宏生並沒有當逃兵,而是在忍耐、在堅持、在等待。他研究自己失敗的教訓,暗自努力,隻等著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在忍耐與等待中,黃宏生終於抓住了機會。1991年,香港爆發了一場收購大戰,香港迅科集團由於高層內訌,決定將公司拍賣,從而引來各路富商大競標,而迅科集團一批彩電專家則受到排斥。黃宏生根本不具備實力參與收購戰,但他卻成了這場大戰中真正的贏家。事實上,他“收購”的是無形資產——是那些迅科彩電開發部的技術骨幹,他出讓公司15%的股份將他們納入旗下,使企業獲得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9個月後,創維開發出國際領先的第三代彩電,在德國的電子展上獲得了第一筆兩萬台的大訂單,創維靠技術征服了歐洲市場,從絕境中走了出來。
若不是能夠忍辱負重堅持到底,黃宏生的人生又怎麼能這樣光芒四射呢?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貧寒、耐得住譏諷、耐得住折磨,這樣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摘取最後的勝利果實。
不懂柔忍之術的人不利於處世
麵對美女時,似乎很多人都容易犯些過錯,如果就此揪住不放,認為此人道德敗壞無可取之處,那也未必正確。其實如果能夠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大節上,或許會更好些。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領軍隊一舉平定了鬥越椒的反叛,天下太平。楚莊王興高采烈地設宴招待大臣,慶祝征戰勝利,並賞賜功臣。
文武百官都在邀請之列,隻見席中觥籌交錯,熱鬧異常。到了日落西山,大家似乎還沒有盡興,楚莊王便下令點上燭火,繼續開懷暢飲,並讓自己最寵幸的許姬來到酒席上,為在座的賓客斟酒助興。文武官員都已經喝得差不多了,見到許姬的美貌,便忍不住多看幾眼,有些人就動了心。
突然,外麵一陣大風吹來,宴席上的燭火熄滅了。黑暗之中有人伸手扯住許姬的衣裙,撫摸她的手。許姬一時受到驚嚇,慌亂之中,用力掙紮,不料正抓住那個人的帽纓。她奮力一拉,竟然扯斷了。她手握那根帽纓,急忙走到楚王身邊,湊到他耳邊委屈地說:“請大王為妾做主!我奉大王的旨意為下麵的百官敬酒,可是不想竟有人對我無禮,趁著燭滅之際調戲我。”
楚莊王聽後,沉默不語。許姬又急又羞,催促他:“妾在慌亂之中扯斷了他的帽纓,現在還在我手上,隻要點上燭火,是誰幹的自然一目了然!”說罷,便要掌燈者立即點燈。
楚莊王趕緊阻止,高聲對下麵的大臣說:“今日喜慶之日難得一聚,寡人要與你們喝個痛快。現在大家統統折斷帽纓,把官職帽放置一旁,毫無顧忌地暢飲吧。”
眾大臣見大王難得有這樣的好心情,都投其所好,紛紛照辦。等一會兒點燭掌燈,大家都不顧自己做官的形象,拉開架勢,盡情狂歡。後來人們都管這場宴會叫“絕纓會”。
許姬對莊王的舉措迷惑不解,仍然覺得委屈,便問:“我是您的人,遇到這種事情,您非但不管不問,反而還替侮辱我的人遮醜,您這不是讓別人恥笑嗎?以後怎麼嚴肅上下之禮呢?妾心中不服!”
莊王笑著勸慰說:“雖然這個人對你不敬,但那也是酒醉後出現的狂態,並不是惡意而為。再說我請他們來飲酒,邀來百人之歡喜,慶祝天下太平,又怎麼能掃別人的興呢?按你說的,也許可以查出那個人是誰。但如果今日揭了他的短,日後他怎麼立足呢?這樣一來,我不就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嗎?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你依然貞潔,宴會又取得了預期的目的,那人現在說不定也如釋重負。”
許姬覺得莊王說得有理,考慮得也很周全,就沒有再追究。
兩年後,楚國討伐鄭國。主帥襄老手下有一位副將叫唐狡,毛遂自薦,願意親自率領百餘人在前麵開路。他英勇善戰,每戰必勝,出師先捷,很快楚軍就得以順利進軍。莊王聽到這些好消息後,要嘉獎唐狡的戰績。唐狡站在莊王麵前,靦腆地說:“大王昔日饒我一命,我唯有以死相報,不敢討賞!”
楚莊王疑惑地問:“我何曾對你有不殺之恩?”
“您還記得‘絕纓會’上牽許姬手的人嗎?那個人就是我呀!”
以楚莊王的地位都會對臣子的不敬隱忍寬恕,這是因為他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誰都有可能犯錯,但隻要無傷大雅,隻要不是心懷惡意,那麼能容則容、能忍則忍,揚其優而隱其缺,倘若求全責備,則世上便無人才可用了。
漢朝袁盎的事例與楚莊王不辱絕纓者之事相近。袁盎做吳王的相國時,手下有位從史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此事後並沒有張揚,但從史還是知道了奸情敗露,嚇得倉惶逃走。
袁盎親自前去追回從史,從史麵色如土,以為自己要被重罰,誰知道袁盎把侍妾帶到他身邊,說:“你既然喜歡她,她就是你的了。”
從此,他待從史還是和過去一樣。後來從史離開他去別處為官。
景帝時,袁盎入朝當了太常。他出使吳國時,正好趕上吳王預謀反叛。吳王派了500人包圍了袁盎的住處,要殺死袁盎。袁盎對自己的危機卻一無所知,幸好圍守袁盎的校尉司馬買了200石好酒,把500人灌醉,然後通知了袁盎。
袁盎十分驚異,問:“您是誰?為什麼要幫我?”
司馬說:“您不記得原來與您的小妾有過私情的從史了嗎?”
袁盎這才知道現在救了自己性命的,原來就是當年那個從史。
五代時梁朝的葛周、宋代的種世衡,都因為對此類事件的容忍寬大而得以戰勝對手,討伐叛逆。葛周曾和他寵愛的美妾一起喝酒,有個衛兵用眼睛盯著美妾看,連葛周問他話都答錯了。過後他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怕葛周加罪於他,但葛周表現得若無其事。後來,葛周在和唐交戰時失利,幸好這個衛兵奮勇破敵,打敗了敵人。事後葛周把那個美妾送給這個衛兵為妻。
北宋初年,西北諸部落中,蘇慕恩的勢力最大,當時鎮守邊關的種世衡曾和他徹夜飲酒,還把一個侍妾叫出來陪酒。過了一會兒,種世衡起身到裏麵去,蘇慕恩就趁機調戲侍妾。這時種世衡從裏麵出來,正巧撞見,蘇慕恩感到十分慚愧,就向他請罪。種世衡說:“你喜歡她嗎?”於是把侍妾送給了蘇慕恩。正因為如此,各個部落有叛亂,種世衡就讓蘇慕恩去平叛,每次都能成功。
所以說:“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宥”是指寬恕,不懂柔忍之術的人是做不到“取大節,宥小過”的,事實上他們更容易對“小過”計較不放,這樣自然會失去人心,不利於做人處世。
柔中有剛,剛中帶柔,剛柔並濟
做人處世,無剛不立,但過剛則易折。如何克服這一矛盾呢?外圓內方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就是說為人要品性剛正,但又要講究謀略,柔中有剛,剛中帶柔,剛柔並濟,如此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清代的張之洞為官幾十載,兩袖清風,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他又縱橫捭闔,叱吒風雲,在晚清黑暗腐敗的官場裏入閣拜相,成為一代名臣。
張之洞的成功,不僅是源自他的學識,還得益於他做人老到、進退有度、剛柔並濟。張之洞雖然生性忠直,勇於針砭時事,敢於彈劾朝中要員,贏得人們的讚賞和欽佩。但他即使在聲名隆盛之時也沒有忘乎所以,他能及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正是張之洞做人的聰明之處。
其實張之洞雖正直,但又善於設防自保;他既有主見和個性,又不失靈活性。也就是既富於剛性,又不失彈性,具有剛柔相濟的性格,是一個外圓內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軟的海綿,骨子裏卻如同鋼鐵。他崇尚做人要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他的這種性格與他的大膽直諫看似矛盾,其實並不如此。
當時清流黨中的張佩綸、鄧承修等人受一係列直諫成功的鼓舞,熱血奔湧,愈加放肆。他們紛紛上疏,彈劾一係列貪汙受賄或昏庸誤政的官員。而張之洞並不欣賞他們的這些做法,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一味剛直、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不僅容易惹火燒身、招致禍端,而且常常有性命之憂。那種逞血氣之勇、圖一時痛快的做法,決非智者所為。身處你死我活、激烈競爭的官場漩渦之中,誰敢說自己能夠永遠做官場上的不倒翁?
身處其中的真正聰明人,總是善於想方設法保護自己,躲避陷阱,繞開虎口狼窩。尤其是位高權重者,每每成為眾矢之的,樹大招風,爬得越高,跌下來就越慘,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所以張之洞遇事總是思前顧後、留有餘地,凡事都力爭有所回旋。比如他每次上奏進諫,雖然言辭激烈、慷慨激昂,但常常是針對事件有感而發,一般不直接將矛頭對準某個人,也就是說他注重就事論事,通過事情論證是非曲直,而不搞人身攻擊,即便是因為事件本身不得不觸及某人,他也盡量減少對人物的斥貶,而是著重抨擊事情的荒謬,這樣就給人以光明磊落之感,既避免讓局外人誤認為是泄私憤,又讓對手抓不住任何把柄。因此張之洞在官場上遊刃有餘,既善於出擊,又巧於自保。
張之洞是一個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老謀深算、進退有術,處處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結宗派、樹私黨,常常標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無台無閣,無湘無淮,無和無戰”、“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黨”。在從政之中,由於政見趨同,很自然地會有至交好友。眾所周知,當初在京縱論時政時,張之洞附著李鴻藻這樣的閣臣,成為清流黨的“牛角”,而且在1876年底至1881年的4年多時間裏,其筆鋒所向、“觸角”所至,也無可辯駁地顯示出他是清流黨的重要成員,但他卻時時處處竭力否認自己是清流黨。
在被人視為“清流黨”的頭麵人物中,張佩綸、陳寶琛等人招怨最多,而張之洞確乎遭人攻詰不多,這正是因為他這個“清流黨”重在言事而少言人。張佩綸、陳寶琛,今天彈劾這個,明天彈劾那個,積怨甚多。而張之洞即使對自己的政敵也是虛與委蛇,盡管他縱橫捭闔,但盡量不貿然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張之洞,本有分李鴻章之勢的用心,避免李鴻章集大權於一身。張之洞雖然與李鴻章在很多方麵意見不一致,如甲午之戰時,李鴻章主和,張之洞主戰,李鴻章視張之洞為“書生之見”。但張之洞表麵上還是表現出對李鴻章的極大推崇,據說當李鴻章70壽辰時,張之洞為他做壽文,忙活了兩天三夜,這期間很少睡覺。琉璃廠書肆將這篇壽文以單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張之洞如此處理與李鴻章的關係,顯然包含著深刻的外圓意識。
他的外圓謀略還表現在對光緒帝廢除與否的問題上。戊戌變法之後,張之洞鑒於西太後的威嚴,對廢除光緒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態,總是含糊其詞,既不明說支持,又不明說反對,常常推說這是皇室家事。從他對這件事的態度上,更可看出張之洞的聰明老練、圓滑狡黠。正是因為張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場上既如魚得水,又出汙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機會讓朝廷賞識自己,又運籌帷幄為百姓辦實事,成為名震中外的“聖相”。
柔與忍的做人哲學在張之洞的身上得以充分地體現,其運用之精妙令人讚歎。
古往今來,有許多自詡機敏之士於風雨飄搖中遭遇不幸,這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左右逢源、圓滑處世,且行為脫俗、鋒芒畢露而招惹嫉妒。如果能學會外圓內方,以柔忍之術做人,想必就不會那樣不幸,而是可以更好地展現才華、為國為民盡心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