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難得糊塗,樂於裝聾作啞、息事寧人(1 / 3)

言辭是我們思想的傳輸工具,是我們相互交流的手段。因為它的內容涉及思想,所以它必定滲透你做人的痕跡;因為它的作用涉及生存,所以,它必定影響你生活的狀況。因此,男人四十歲的時候,不要去做那個言辭鋒利、什麼事都辯駁得清楚明了的人。言語糊塗一點兒才是四十歲男人應有的狀態。

做答非所問的聰明人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一句名言叫“難得糊塗”,這是一種人生智慧,而揣著明白裝糊塗,有時則是大智若愚的表現。在與人交往、交談時,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人往往懂得適時地假裝糊塗,從而達到自己的說話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進行言辭交往時,經常會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但又不能拒而不答的問題,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糊塗,巧妙地回避問題。

閃避是言語交際中從禮貌的角度出發的做法,它的要求是:對別人所問應當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達到躲閃、回避別人問話的目的。既要讓別人不致難堪下不了台,又要維護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則。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與英格蘭球隊相遇時,踢進的第一球,是“頗有爭議”的“問題球”。據說墨西哥一位記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鏡頭。

當記者問馬拉多納,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機敏地回答說:“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有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馬拉多納的回答頗具心計,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確係如此”,那麼對裁判的有效判決無疑是“恩將仇報”。但如果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而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於既承認了球是用手臂撞入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概,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亦具有了君子風度。

另外,交往中,往往由於對方提出的問題比較敏感,或者涉及某種“隱私”不好回答,然而麵對對方又不能不答,這時也需用假裝糊塗來給以回答。不過這種假裝糊塗與前麵的假裝糊塗有所不同,前麵的假裝糊塗是故意讓對方知道自己在為對方掩蓋錯誤,以便討得對方信任或增加友誼的一種主動行為。而這種假裝糊塗是在對方首先提出問題,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況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從而使對方既不尷尬,自己又能反客為主的應變技巧。兩者雖歸於一類,但卻有質的不同。如: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一個怪問題:“京城共有多少人?”劉墉雖猝不及防卻非常冷靜,立刻回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墉答曰:“人再多,其實也隻有男女兩種,豈不是隻有兩人?”乾隆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有幾人去世?”劉墉回答:“隻有一人出生,卻有12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生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12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12人?”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確實,劉墉的回答極妙。因為皇上發問,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這才急中生智,趣對皇上。這就叫做所答非所問。

洪武年間的郭德成就是一個大智若愚的聰明人。

當時的郭德成,任驍騎指揮。一天,他應召到宮中,臨出來時,明太祖拿出兩錠黃金塞到他的袖中,並對他說:“回去以後不要告訴別人。”麵對皇上的恩寵,郭德成恭敬地連連謝恩,並將黃金裝在靴筒裏。

但是,當郭德成走到宮門時,隻見他東倒西歪,儼然是一副醉態,快出門時,他又一屁股坐在門檻上,脫下了靴子,靴子裏的黃金自然也就露了出來。

守門人一見郭德成的靴子裏藏有黃金,立即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見守門人如此大驚小怪,不以為然地擺擺手:“那是我賞賜給他的。”

有人因此責備郭德成道:“皇上對你偏愛,賞你黃金,並讓你不要跟別人講,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來鬧得滿城風雨。”對此,郭德成自有高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們想想,宮廷之內如此嚴密,藏著金子出去,豈有別人不知之理?別人既知豈不說是我從宮中偷的?到那時,我怕渾身長滿了嘴也說不清了。再說我妹妹在宮中服侍皇上,怎麼知道皇上不是以此來試探我的呢?”

現在看來,郭德成臨出宮門時故意露出黃金,確實是聰明之舉。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時的確有口難辯,而且從朱元璋的為人看,這類試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發生。郭德成的這種做法,與一般意義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隻是裝傻,更是預料到可能出現的麻煩,防患於未然。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很難達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但這也無妨,隻要為人、做事、說話懂得適時地假裝糊塗、避重就輕,就能夠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

沒必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

做人要“糊塗”、說話要“糊塗”,這是一種做人的藝術。

含糊說話是運用不確定的、或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妙法。在公關語言中運用適當的含糊,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交際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麼,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非常貧乏,就會使它的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嚴重的限製,而其結果就摧毀了語言的目的,人們的交際就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交流的工具——語言遭到了損害。

例如:某經理在給員工做報告時說:“我們企業內絕大多數的青年是好學、要求上進的。”這裏的“絕大多數”是一個盡量接近被反映對象的模糊判斷,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認識,而這種認識往往帶來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語言“絕大多數”比用精確的數學形式的適應性強。即使在嚴肅的對外關係中,也需要含糊語言,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歡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不受歡迎,其具體內容、不受歡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是個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讀,閉門謝客,最怕被人宣傳,尤其不願在報刊、電視中揚名露麵。他的《圍城》再版以後,又拍成了電視劇,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不少新聞機構的記者,都想約見采訪他,均被錢老執意謝絕了。一天,一位英國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電話,懇請讓她登門拜見錢老。錢老一再婉言謝絕沒有效果,他就妙語驚人地對英國女士說:“假如你看了《圍城》,像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洋女士終被說服了。

錢先生的回話,首句語義明確,後續兩句:“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和“何必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雖是借喻,但從語言效果上看,卻是達到了“一石三鳥”的奇效:其一,是屬於語義寬泛、富有彈性的模糊語言,給聽話人以尋思悟理的伸縮餘地;其二,與外賓女士交際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寬泛含蓄的語言,尤顯得有禮有節;其三,更反映了錢先生超脫盛譽之累、自比“母雞”的這種謙遜淳樸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僅無懈可擊,且又引人領悟話語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

還要注意的是在許多交際場合中,成功的狡辯所產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適當地含糊,可以使你在表麵上顯得又癡又傻,可實際的機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

含糊的說話方式不僅可以幫你解圍,同時還是一個人“糊塗”為人、大智若愚的表現。能夠將這種說話方式運用靈活,也將成為你一生的財富。

糊塗表態的高招

不敗的人生從謹言做起,把糊塗當做一種境界。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坦誠相見,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

其實不然,我們提倡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見,但是,人與人之間要達到以誠相見的境界勢必要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每個不同階段,需要運用各種恰如其分的交際方法,方能保證這個過程的順利完成。

所謂糊塗表態即是采取恰當的方式、巧妙的語言對別人的請求做出間接的、含蓄的、靈活的表態。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示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式地交鋒。它是一種常用的社交方式。

“糊塗表態”功效有二:

一是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糊塗表態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會因此對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二是給對方一點兒希望之光,有利於穩定對方的情緒。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圓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難以穩定,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人際交往。

相反,倘若話尚未完全說死,則使他感到事情並非毫無希望,也許經過更多的努力或者過一段時間機會降臨,事情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因而情緒趨於穩定。

然而,我們並不是說凡事都要糊塗表態。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得有個過程,有的還得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事情處於發展變化初期,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這就難於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貿然行事、信口開河。

有些經驗豐富的人遇到這類問題,用幾句幽默話語,如引用一則寓言故事或一則笑話,而不做直接的回答,留給對方去思考、尋味。這可以說是“糊塗表態”中的高招了。

裝聾作啞,息事寧人

有時候,裝聾作啞反而是最佳的說話技巧。因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說話不一定能達到目的,而用裝聾作啞的方式寬恕他人的過錯,反倒可以不露痕跡地圓滿解決問題。

唐代宗時,郭子儀在掃平安史之亂中戰功顯赫,成為複興唐室的元勳。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並且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為妻。這小倆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後台,互相不服軟,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倆口因為一點小事拌起嘴來,郭曖看見妻子擺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這個丈夫放在眼裏,憤懣不平地說:“你有什麼了不起的,就仗著你父親是皇上!實話告訴你吧,你父親的江山是我父親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所以才沒當這個皇帝。”在封建社會,皇帝唯我獨尊,任何人想當皇帝,就可能遭到滿門抄斬的大禍。升平公主聽到郭曖敢說出如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氣的機會和把柄,立刻奔回宮中,向唐代宗彙報了丈夫剛才這番圖謀造反的話。她滿以為父皇會因此重懲郭曖,替她出口氣,而唐代宗聽完女兒的彙報,不動聲色地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你還不懂。我告訴你吧,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並且對女兒勸慰一番,叫女兒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話,亂扣“謀反”的大帽子,小倆口要和和氣氣地過日子。在父皇的耐心勸解下,公主消了氣,自動回到了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