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難得糊塗,樂於裝聾作啞、息事寧人(2 / 3)

這件事很快被郭子儀聽到了,可把他嚇壞了。他覺得,小倆口吵架不要緊,兒子口出狂言,幾近謀反,這著實叫他惱火萬分。郭子儀即刻令人把郭曖捆綁起來,並迅速到宮中麵見皇上,要求皇上嚴厲治罪。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兒也沒有怪罪的意思,還勸慰說:“小倆口吵嘴,話說得過分點兒,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俗話叫做:‘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嗎?兒女們在閨房裏講的話,怎好當起真來?咱們做老人的聽了,就把自己當成聾子和傻子,裝作沒聽見就行了。”聽到老親家這番入情入理的話,郭子儀的心裏就像一塊石頭落了地,頓時感到十分輕鬆,眼見的一場大禍化作芥蒂小事。

小倆口關起門來吵嘴,在氣頭上,可能什麼激烈的言辭都會冒出來。如果句句較真兒,就將家無寧日。殺人不過頭點地,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唐代宗用“老人應當裝聾作啞”來對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講了一句近似謀反的話而無限上綱、大動殺機,而是化災禍為歡樂,使小倆口重歸於好。他的這筆利弊得失的賬算得很明白。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較真兒,就會愈加麻煩,相反你若裝癡作聾,來他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唐代宗對郭子儀說的那番話圓滑老練之至,說明其說話的修養已達相當高深的境界。

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適合快言快語、一語中的地解決問題,在特定情況下,用裝聾作啞來息事寧人,也不失為一種高妙的說話技巧。

不該問的問題心中有數

與別人交往時,總離不開問。有時候該問的,要明知故問,比如:“你的鑽石戒指很貴吧?”“聽說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書,一定很暢銷吧?”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故意明知故問,對方會認為你很關心他,所以對你很有好感。他可能會接著你的話題,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並且有可能說得心花怒放。

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你都要問個清楚明白,不該問的問題,一定要心中有數,不要去問。比如:

1.別人的隱私不要問

在與別人交際中,為了避免引起別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問對方的隱私。

具體地說,在日常交際中,應該避免問及下列這些方麵的隱私話題:

女士的年齡;

工作情況及經濟收入;

家庭內務及存款;

夫妻感情;

身體情況;

不願意公開的工作計劃;

不願意為人知道的隱私。

比如:你“哪年出生的?”“你一個月掙多少錢?”“你為什麼還不結婚?”“你是不是在外麵有份兼職?”等等,打聽這些個人隱私的問題惹人反感,甚至導致“戰爭”爆發。在你打算問對方某個問題的時候,最好先在腦中過一遍,看這個問題是否會涉及對方的個人隱私,如果涉及了,要盡可能地避免,這樣對方不僅會樂意接受你,還會因你在應酬中得體的問話與輕鬆的交談而對你產生好印象,為繼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2.對方不知道的問題

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問題,那麼你還是不問為佳。如果你問一位醫生:“去年發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是多少?”這個問題對方很可能就答不上來,因為一般的醫生誰也不會費神地記住這些數字。要是對方回答說“不清楚”,就不僅使答者失體麵,問者自己也會感到沒趣。

3.有些問題不宜刨根問底

比方說,你問對方住在哪裏,對方回答說“在北京城”或說“在香港”,那你就不宜問下去。如果對方高興讓你知道,他一定會主動地說出,而且還會說“歡迎光臨”之類的話。否則,別人不想讓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問了。此外,在問其他類似問題時,也要注意掌握問話尺度,要適可而止。

4.不要問同行的營業情況

同行相忌,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裏,人往往都不願意把自己的營業情況或秘密告訴一個可能的競爭對手。即使你問到這方麵的問題,也隻能自討沒趣。

5.對方不想讓你知道的問題不要問

凡對方不知道或不願意別人知道的事情都應避免問。要時刻記住,問話的目的是引起雙方的興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沒趣。

讓逆耳的忠言裹上糖衣

雖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真正樂意聽取逆耳忠言的寥寥無幾。在人情關係學中,要注意尊重他人,即使是指責批評,也要加上“糖衣”,這樣對方才容易接受。這也是一種糊塗應對生活難題的方法。

日本文壇著名的鴛鴦夫婦三浦朱門與曾野綾子,據說數年前,每年都要為同一件無聊的事情爭吵一次。爭吵的原因是,結婚紀念日那一天朋友夏樹群子拍來的賀電。朋友的這番心意,新婚時的確很高興,但結婚15~20年後,卻變成了“不受歡迎的好意”。“原來今天是結婚紀念日,來點兒什麼慶祝?”

“算了吧!何必多此一舉?反正年紀也不輕了。”兩人都不愉快起來,夫婦討論的結果,認為再這樣下去會受不了,由曾野綾子打電話給夏樹群子:“謝謝你每年的賀電,但已經是老夫老妻了,實在不好意思談什麼結婚紀念日。”隔年起就不再有賀電了。

想必你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會遭遇必須講一些難以啟齒的話。這個時候,如果直接說“實在傷腦筋”、“這樣很麻煩”,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或者給予對方不快感。如有像曾野綾子那樣夾雜機智與笑話來傳達的機靈,對方也就一笑置之,既不傷害到對方,說的人心理負擔也比較輕。

另外,警告別人時不要指出缺點,而要強調如果糾正過來會更好。

有位公司主管慨歎糾正別人實在難,稍微提醒一下部屬,部屬不是猛烈反抗,就是越變越壞。這位主管隻是指出對方的缺點加以批評而已。

有位棒球教練在糾正選手時,不說“不對,不對”,而說“大致上不錯,但如果再糾正一下……結果會更好”。他並非否定選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說先滿足對方的自尊心,然後再把目標提高。如果隻是糾正、警告的話,隻會徒然引起選手的反感,不會有任何效果可言。

如果你不小心提到對方的缺點時,要加上讚美的話。

想必每個人都曾有過不小心說話傷到對方或對對方不禮貌的經曆。話一旦說出來就無法挽回,當場氣氛就不好了。這種情形人們大多是連忙辯解,或者換上溫和一點兒的措辭,這實在不是好方法,因為對方認為你心裏這麼想才會出言不遜。這個時候不要去否定剛才說出來的話,要盡量沉著,若無其事地附帶說道:“這就是你吸引我的地方,但是,你也有一些優點,所以表麵上的缺點更顯得有人性。”人對於別人說過的話總是對最後的結論印象最深刻,附加讚美的話,對方便認為結論是讚美的,即使前麵說過令人不愉快的話,也就不會計較了。

你也可以假托第三者傳達對對方的批評。

某企業的主管對他公司的幾位兼職的女職員言談不很高雅心裏頗覺不爽。有一天,他告訴一個已經任職兩三年的女職員:“最近的年輕人說話有點兒隨便,請你代我轉告一下好嗎?”

那個女職員回答“是”,結果很令人意外。那幾個兼職的女職員談吐多少有所改善,而那個負責轉告的女職員對自己的談吐最為小心翼翼,恐怕是“最近的年輕人”這句話讓那個女職員覺得自己也包括在內。

這個女職員的情形,連主管也意想不到。這也可以用作批評別人時的方法,也就是說托諸“第三者”而不要直接批評,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虛心接受而不太會產生反感了。

然而,這種托諸“第三者”的批評,如果太過明顯,聽起來倒像“指桑罵槐”,這一點可要多留意。

警惕交際的“壁壘。”

在與人相處時,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說話的分寸,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在意對方的需求與感受,會很容易挫傷對方的自尊心,那就是太糊塗了。如果是這樣,有時即使你幫助了對方,也不會得到人家的好感。所以,當我們與人交談時,要時刻把握住自己的說話分寸,少說別人不愛聽的話,以免觸怒對方,給自己設下交際障礙。為了贏得別人的好感,就要了解別人的心理需求,在談話時應注意“轉換角度”,多為對方考慮。

有的人心地善良,又樂於助人,可是,卻沒有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為什麼呢?原因是他說話經常得罪人。比如說某人熱心地為一個男同事介紹對象,他說:“這個女孩,個子長得高,而且也很漂亮,你去見見,我看你們倆挺合適的。”同事很感興趣,就向他詢問了這個女孩的具體情況。當聽他介紹完以後,同事覺得這個女孩的條件不太適合自己,但同事還不好意思對他直說,就委婉地對他說:“我現在很忙,暫時還不想處朋友,等以後再說吧!”他聽同事這樣說,知道同事不同意,就一副不高興的樣子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呀,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還想找什麼樣的?你真是太狂了。”同事一聽這話,當時就生氣地說:“我現在就是不想處朋友,你操哪門子心呀!不同意就是不同意,要是真的那麼好,你自己處算了,反正你也沒有對象呢。”其實,他為朋友介紹對象,不管成與不成,同事都應該好好地感謝他才對,可是由於他說話出口傷人,引起了同事的不滿,才對他以牙還牙的。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他卻沒有把握好,反而得罪了人,真是“費力不討好”。

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像他們這樣的人,品質並不壞,壞就壞在沒有掌握說話的分寸。除非他們不說話,但隻要一開口就得罪人,久而久之,人們真是從心底不願與這樣的人來往。

同樣是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一個在社交場中遊刃有餘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場合,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小雪是福建人,來京3年多了,幾天前處了個對象,條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車,人品、長相都不錯。同事們都十分羨慕她,說她找了一個好對象,紛紛祝賀她。可是有一個同事卻說:“你條件也不太好啊,怎麼偏偏找了一個條件這麼好的?是不是這個人有什麼毛病?”本來是很愉快的心情,被她這突如其來的話給破壞了。一個同事趕緊打圓場說:“你怎麼能這麼說人家呢?咱們小雪條件也不差呀,皮膚又好、又苗條,個性又好,就單憑這一點,什麼樣的找不著啊!”那個潑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說走了嘴,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那個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別誤會。我覺得你男朋友條件太好了,與你家條件太懸殊了,我隻是覺得有點兒不可思議。”小雪很生氣:“你說來說去,還是在貶低我,怎麼啦,我家條件是沒有他家好,那又怎麼樣?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麼奇怪的!少見多怪,我看你才是有毛病呢!”

這個潑冷水的同事,其實也沒有什麼惡意,就是不知道說話的分寸,不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這麼幾句話,就把人家給得罪了。假如她真的這麼認為,也不該說出來,心裏知道就行了,她要是不說話,誰也不會把她當啞巴看,何必說出來惹得人家不高興呢?鬧得給自己沒有台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