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
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隻收集;也不可像蜘蛛,隻從自己肚中抽絲,而應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來。
《論人生》
過於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險之一。……不可以做事的時間之多寡為敏捷的標準,而應當以事業進展之程度為標準。
《論人生》
掌握知識不是為了爭論不休,不是為了藐視別人,不是為了利益、榮譽、權力或者達到某種目的,而是為了用於生活。
《外國名言一千句》
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外國名言一千句》
奸滑的人輕視學習,單純的人讚美學習,聰明的人利用學習。
《論學習》
有一些人,他們終生的性格仿佛是可以不斷塑造的,因此可以在不斷的學習中進步。
《論人生》
我活著為了學習,而學習並不是為了活著。
《致詹姆士一世的信》
由於對事業的無知而無法取得成功,那麼知識和人的力量便可以等同。
《新工具》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間,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
《論求知》
當謀士的言辭說不到點子上時,書籍將會一語破的。
《隨筆集》
天賦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學習來修剪。
《論讀書》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談讀書》
書籍好比聖祠,聖人就在其中,或者說,人們相信是這樣的。
《致托馬斯·博德利爵士的信》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談讀書》
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論說文集》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談讀書》
人做了書的奴隸,便把活人帶死了……把書作為人的工具,則書本上的知識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論說文集》
有些書隻要讀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
《論學問》
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嚐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論人生》
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一樣。
《論人生》
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隨筆集》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談讀書》
人的威嚴蘊藏在知識之中,因此,人有許多君主的金銀無法買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的內在東西。
《人類科學思想》
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形象將在書中永存,它們能免遭時間的磨損,並可永遠得到翻新。
《學識的增長》
有些書可供一嚐,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應當咀嚼消化。
《論說文集》
假如有人從作坊轉人圖書館而驚異於所見書籍門類之浩繁,那麼隻須請他把它們的實質和內容仔細檢查一下,他的驚異一定會調轉方向。因為,他一經看到那些無盡的重複,一經看到人們老是在說著和做著前人所已經說過和已經做過的東西,他就將不複讚歎書籍的多樣性,反要驚異於那直到現在還盤踞並占有人心的一些題目是何等地貧乏。
《新工具》
有些書也可以請求弋表去讀,並且由別人替我作出節要來;但是這種辦法隻適於次要的議論和次要的書籍;否則錄要的書就和蒸餾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麼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麼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並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麼他就必須有很大的狡黯之才,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穎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論學問》
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隻收集;也不可像蜘蛛,隻從自己肚中抽絲;而應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來。
《隨筆集》
人類智慧的結晶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皆留存於書中,時光無法消磨它們。它們能夠得以再現,並給人以新的感受。
《隨筆集》
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是一個狡黯的家夥。
《隨筆集》
正像人們所明察的那樣,修改最多的書,通常是錯誤百出的書。
《學識的增長》
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學識的增長》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論求知》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隨筆集》
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
《學識的增長》
人類理解力一旦得出了一個意見之後(不論是作為已經公認的意見而加以接受或是作為合於己意的意見而加以接受),便會強使一切其他事物來支持和肯定。縱然在另一方麵可以找到更多和更重要的事例,他們不是去觀察而是蔑視,或是借一點什麼區別把它們排斥和拒斥。他們總是堅持著強烈和有害的偏見,而不願犧牲第一個結論的權威。
《新工具》
應當建立一條規則就好了,使知識的所有分割都被看做是線條或血脈,不要看成是條塊和隔裂,使得知識的延續性和整體性被保存。否則,就會使具體的各門科學變得枯燥、空泛、以及悖謬叢生,因為它們不能得到共同源泉的滋潤和扶持。
《學術的進展》
對上帝的造物和工作的沉思(當涉及到工作和造物本身時)產生了知識;但涉及到上帝本身時,卻沒有完滿的知識,隻有知識破滅後的驚異。
《學術的進展》
知識的戒律仍然高於意誌的戒律:因為它是對人類理性、信念和理解力的戒律;而這些都是心靈的最高級部分,並且賦予意誌本身以法令。除了知識和學問外,沒有任何東西能在人的靈魂和精神中,在他們的認知、想象、觀點和信仰中,建立起至高無上的王位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