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道德·情操(3 / 3)

《學識的增長》

誰在奪取了勝利之後又征服自己,誰就贏得了兩次征戰。

《理性主義的外飾》

虛榮的人為智者所輕蔑,愚者所歎服,阿訣者所崇拜,而為自己的虛榮所奴役。

《隨筆集》

慣於作假其實隻是一種因軟弱和不動腦筋而促成的狡猾,並不是高超的策略。

《學識的增長》

隻見汪洋時就以為沒有陸地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

《隨筆集》

誰對待路人能像對待家賓那樣彬彬有禮,誰就是世界公民。

《論善》

枯惡不俊的人,不如半善半惡的人,更容易敗壞風俗。

《學術的進展》

人們常見,道德生長時期,藝術是在武功方麵發展的;道德成熟時期,藝術是在文藝方麵發展的;道德墮落時期,藝術是在肉欲方麵發展的。

《學術的進展》

很美的人們多半不見得在別的方麵有什麼大的才德;好像造物在它的工作中但求無過,不求十分的優越似的。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們多是容顏可觀而無大誌的;他們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止而不是才德。

《說美》

假如美落在人身上落的得當的話,它是使美德更為光輝,而惡德更加赧顏的。

《論說文集》

才德有如寶石,最好是用素淨的東西鑲嵌。無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個容貌雖不妓麗,然而形體嫻雅,氣概莊嚴的身體內,那是最好的。

《說美》

哪裏有名譽,哪裏幾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哪裏沒有名譽,哪裏就不得不用繁文縟節和阿談奉承來加以彌補。

《學識的增長》

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論人生》

人在身強力壯的青少年時代所養成的不良嗜欲,將來到了晚年是要一並結算總賬的。

《論人生》

如果說個人的習慣隻是把一個人變成了機械,使他的生活仿佛由習慣所驅動。那麼一個社會的習慣勢力卻具有一種無比可怕的專製力量。

《論人生》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論人生》

冒險常常帶來樂趣。

《隨筆集》

幾乎一切都難以戰勝習慣,以至一個人盡可以詛咒、發誓、誇口、保證—到頭來都還是難以改變一種習慣。

《隨筆集》

尋求快樂,莫過於做你所應該做的事。

《隨筆集》

一切生物都能通過生殖留下後代,但隻有人類能通過後代留下美名、事業和德行。

《論家庭》

伊索有則寓言講得甚妙,停落在大車輪軸上的蒼蠅說:“看我把塵土揚得多高!”世上亦有這麼一些愛虛榮的人,無論何事有進展,也不管這進展是由能力更強者在推動,隻要此事與他們挨得上邊,他們便以為其進展全憑他們的力量。好虛榮者必好派係之爭,因為自我誇耀須借助比短論長。好自誇者都必然言辭激烈,以證明他們的吹噓事實。而好吹噓的人必然不能保密,故他們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種人正好應了一句法國格言—大吹大擂者做得最少。

《隨筆集》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用“炫耀”這個詞的時候,卻並非說塔西佗歸於穆西阿努斯的那種性質:“他能老練地修飾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這種性質並非出自炫耀心所致,而是出自天生的審慎,並且這些性質在有些人那裏顯得優雅迷人。

《人生論》

在將帥與士兵之中,虛榮心是不可缺少的東西。因為如同鐵塊相互磨礪,人們的勇氣是靠榮譽感而相互磨礪的。在冒險的大事業中,要有一些天性好炫耀的人可以使人注人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冷靜的人則相反。

《人生論》

在學問和名譽方麵,若沒有一些虛的羽毛,則這種名聲的飛騰是很難的。就連寫《蔑視虛榮》的作者也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書的扉頁上。

《人生論》

榮譽之獲得不過是個人之美德和價值未遭毀損而得以昭然。須知有些人的全部所為就是為了追逐名譽,結果他們常常被公眾掛在嘴邊,但卻很少贏得人們的真心崇敬。在另一方麵,有些人在展示其美德時總是有所遮掩,所以輿論往往都低估了他們的價值。若有人能成就一項從未被人嚐試過、或嚐試過但未成功、或成功了卻不甚圓滿的事業,那與完成一項雖更為艱巨或高尚但已有人曾圓滿完成的業績相比,前者應獲得更高的榮譽。若有人行事講究中庸,結果他的某項中庸之舉使各黨派、政派、教派、學派都感到滿意,那為他唱出的讚歌就會更加圓潤。如果一個人在著手行事時不善珍惜自己的名聲,那失敗對他名譽的毀損將遠遠多於成功為他們帶來的榮譽。

《隨筆集》

因戰勝他人而獲得的榮譽最為光彩奪目,猶如經過琢磨的鑽石;所以應力爭戰勝任何有聲望的競爭對手,如果可能,最好在他們擅長的方麵勝過他們。謹言慎行的門客和家仆能極大地助長主人的名聲,畢竟“主人的名聲出自仆人之口”。

《隨筆集》

嫉妒是榮譽的天敵,所以必須消除他人對自己的嫉妒之心,方法是表明自己所追求的是功績而非名望,並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上帝和命運,而非歸因於自己的聰明才智。

《隨筆集》

戢怒霏顏,了無怨憤,這不過是斯多葛派哲學家們的誇誇其談。世人已有更切合實際的神示:“有怒就發,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亦不可待日落西山時還憤憤不平。”憤怒乃人之常情,但必須在程度上有所節製,在時間上有所限製。以下筆者將首先討論如何克服易怒這種性格傾向和習慣;其次談談如何抑製發怒這種特殊行為,或如何使這種行為不造成嚴重危害;最後再說說怎樣使他人動怒或息怒。

《隨筆集》

要克服動輒發怒的傾向和習慣,惟一的辦法就是對發怒的後果進行認真的反思,想想它是怎樣攪亂你的生活。反思的時間最好是在一陣怒氣完全平息之後。塞內加說得不錯:“怒氣就像傾塌的房屋,它在其倒下的地方留下一片廢墟。”《聖經》亦規勸世人“要保持冷靜,耐心等待”。誰要失去耐心,誰就會失去理智。而人不可學蜜蜂,“為了那憤怒的一鼇而斷送自己的生命”。憤怒無疑是一種可鄙的感情,因為它最常出現在其容易支配的婦孺病殘和老人們軟弱的時候。不過常人須注意,若萬一被人激怒,應對冒犯者表示出鄙夷,而不應該表現出畏懼,不然你所受到的傷害就可能顯得比實際上更重。這一點不難辦到,隻要你肯把上述提醒作為自己的規則。

《隨筆集》

說到如何抑製憤怒,須知發怒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一是對傷害過於敏感。凡動怒者無不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感情脆弱者必然經常動怒,他們總會遇上那麼多令人惱怒的事,而這些事對性格堅強者則無甚影響。第二個原因是受傷害者認為對他施加的傷害及其所處的環境使他蒙受了恥辱,而羞辱和傷害一樣可使人怒火中燒,甚至比傷害本身更能使人上火。所以敏於發現自己受輕辱的人常常動怒。第三個原因是輿論侵害了某人的名譽,而這最能使人怒不可遏。抑製這種怒氣的辦法隻有一種,那就是貢薩洛當年常說的“為名譽建造一個更堅固的掩體”。不過在上述情況下,抑製憤怒的最佳辦法是為自己贏得時間,使自己相信報仇泄憤的時機尚未成熟,但同時又已預見到了那個時機,這樣你便可以使自己平靜,從而不致當場發作。

《隨筆集》

若要使當場發作的憤怒不造成嚴重危害,有兩個要點須特別注意。一是泄憤之言辭不可過於尖刻,尤其是不可指名道姓地惡語傷人,須知泛泛而罵亦可解恨。同時發怒者不可揭人老底,因為那樣會使眾人都回避與你交往。第二個要點是不可因一時憤怒而斷然拋開自己的職責;總之不管你怎樣表現憤怒,都不要做出無可挽回的事情。

《隨筆集》

至於要使他人動怒,這首先是要選擇好時機,即要在對方心情最糟、最易發火時激怒他們,另外再用你所能找到的一切手段(如上文間接提及者)來加重對方受辱的感覺。不想讓他人動怒的辦法正好相反,即如果要向某人講某件可能會令他生氣的事情,開口的時間一定要選在他心情好的時候,因為第一感覺非常重要;另外就是盡可能地使他覺得他所受到的傷害中沒有輕辱的成分,你可以把那傷害歸因於誤會、擔心、激動或任何你能想到的理由。

《隨筆集》

疑心猶如蝙蝠,總在黃昏時出現。不可否認,疑心應該被消除,至少應該加以抑製,因為它會蒙蔽大腦,破壞友誼並有礙公務,從而使事業不能順利進行。疑心使君王易施暴政,使丈夫易生妒忌,並使智者也優柔寡斷,心緒鬱結。然疑心並非心病,而是腦疾,因為連性格最堅強者也難免不生疑心,英王亨利七世就是一例。論疑心之重和性格之堅都無人堪比亨利七世,而要是具有那樣一種察性,疑心就不會造成大害;因為具有那種稟性的人通常不會輕信自己的猜疑,而是會對其嚴加審視,辨明真偽。但對膽小怕事者來說,疑心一生便會很快地越來越重。最容易使人生疑的事莫過於對實情知之甚少,所以消除疑心的辦法應是多了解情況,而不該讓疑竇藏在迷霧之中。

《隨筆集》

世人幹嗎要多疑呢?難道他們以為他們所雇所交之人都該是聖賢?難道他們以為別人就不應該替自己打算?難道他們以為別人不該更忠於自己而該更忠於他們?由此可見,減輕疑心的最好辦法是一方麵把疑點視為真從而加以提防,一方麵又將其視為假從而對疑心加以抑製;因為至此人隻應將猜疑用作一種防範措施,應想到所疑之事即便是真,它也有可能不造成任何傷害。頭腦中自然滋生的疑團不過是嗡嗡蜂鳴,但由流言蜚語人工合成的疑雲通常卻布滿整刺。驅散這種疑雲的最佳方法就是開誠布公把自己的疑心告訴被懷疑者,這樣疑者對被疑者肯定會有比以往更多的了解,同時亦可使被懷疑者今後小心,別再因言行不慎而引人生疑。但開誠布公不宜用於天性卑劣者,因為那種人一旦發現自己被人懷疑,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真誠。

《隨筆集》

意大利人愛說“疑心是忠誠的護照”,仿佛猜疑真是忠誠離去的通行證似的;其實猜疑更應該激發忠誠證明自身之無可置疑。

《隨筆集》

善於辭令者的可貴之處在於能提起話頭,緩和話鋒並轉移話題,這種人可謂是交談的指揮。言談話語最好能有抑揚張弛,如在時事中加以論證,在鋪敘中夾以推理,忽而提問忽而酬答,有時調侃有時認真,因為老用一種腔調平鋪直敘會令人感到乏味,就如人們時下愛說的“簡直沒勁兒”。說到調侃,須注意有些事不可成為調侃的對象,如宗教、國務、偉人,以及任何人的當務之急和任何值得同情的病症;然而有些人以為言辭不刻薄就不足以顯示其風趣,這是一種應加以製止的傾向。

《隨筆集》

交談中善於提問者不僅自己會獲益匪淺,而且可使他人也得到滿足,尤其是當他針對別人的專長提問之時,因這樣他就使別人樂於開口,而他自己則可不斷地獲取知識;但所提的問題不可太難,因為太難的問題隻適合老師考學生。若作為席談的主人,務必保證讓人人都有說話的機會,如果有人談鋒過健,懸河滔滔而不絕,就應設法轉移話題,引其他人加人交談,就像當年樂師們對付加利亞舞舞迷所做的那樣。若對別人確信你懂得的事偶爾佯裝不知,那下次你對不懂之事保持沉默別人也會以為你懂。

《隨筆集》

慎言勝過雄辯,所以與人交談時,話語中聽比妙語如珠或有板有眼更為重要。善滔滔大論而不善酬答顯反應遲鈍;善應答酬對而不善侃侃長談則顯淺陋單薄。就像世人在動物界所見,不善久奔者多敏於騰挪轉身,一如獵犬和野兔之分別。談要點之前鋪陳太多會令人生厭,但毫無鋪陳又顯得生硬。

《隨筆集》

交談中應少提自己,提及時應出言謹慎。我曾認識的某人愛說一句風涼話,曰:過多言及自己的人肯定是智者。隻有在一種情況下人可以既稱讚自己又不失體麵,那就是在談另一個人的優點之時,尤其是所談的那種優點說話人本身也具有。

《隨筆集》

急於求成對於將行之事乃最危險的因素之一,因為那就像醫家所謂的預先消化,肯定會在體內留下許多沒法吸收的物質,從而埋下難以察覺的病根。所以衡量辦事之快慢不可憑耗時之多少,而應當根據事情的進展。

《隨筆集》

最值得注意的是,有條不紊、各司其職和突出重點是辦事迅捷的關鍵所在,而且分配職責不可過於粗略,因未分職責者對事情會不聞不問,分配職責過多者則會忙得不顧後果。選擇好時機就是節約時間;而不合時宜的行動隻是徒勞。凡事都須經三個步驟,即籌劃、討論(或曰審議)和實施。如若你要求速度就得注意,惟討論可使較多人參加,籌劃和實施則隻能由少數人擔任。某種書麵形式的議事提綱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即使提綱被完全否決,那些否決意見也比無綱可循的漫談更有指導意義,正如柴灰比土塵更有利於植物生長一樣。

《隨筆集》

說話一再重複往往浪費時間,但有時節省時間的訣竅就是反複強調問題的要點,因為這樣就消除了許多可能會隨之而來的冗言贅語。發言拖泥帶水就如同奔跑穿長袍披風。開場白、過渡語、客套話,以及關於發言者本人的空聊閑扯,都是對時間的極大浪費;它們聽起來像是在謙虛,其實是在自誇。不過應該注意,當與會者對你的發言可能有反對之意時,則不可開門見山地亮出觀點,因為腦子裏的偏見需要用開場白去消除,正如要讓藥膏之藥性發作需要熱敷一樣。

《隨筆集》

最好耐心地聽取有關人士就有關事務的概要彙報,寧可在其彙報之前就發號施令,也不要在其彙報之中打斷人家;因為被打斷思路者往往會顛三倒四,重複前言,而比起他按自己的思路順著講,他這樣邊回憶邊說更為冗長乏味;不過會議主席比發言者更令人討厭的時候並不鮮見。

《隨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