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道德·情操(2 / 3)

《新工具》

人類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傾向於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規則性設想得比所見到的多一些。

《新工具》

人類在墮落的同時就失去了他們韻天真狀態和對自然萬物的統治權。但是這兩個損失甚至在此生中也是能夠得到某種部分的補救:前者靠宗教和信仰,後者則靠技術和科學。

《新工具》

人的心靈遠不具有一麵光滑的鏡子所具有的性質,即使事物的真實狀況反射到鏡中;實際上人心很像一麵魔鏡,滿是疑慮和欺瞞,除非人心得到幫助和轉變。

《學術的進展》

涉及哲學和科學方麵,不同的人心之間有著一個主要的也可說是根本的區別,這就是:有的心較強於和較適於察見事物的相異之點,有的心則較強於和較適於察見事物的相似之點。大凡沉穩的和銳利的心能夠固定其思辨而貫注和緊盯在一些最精微的區別上麵;而高昂的和散遠的心則善能見到最精純的和最普通的相似之點,並把它們合攏在一起。但這兩種心都容易因過渡而發生錯誤:一則求異而急切間誤攫等差,一則求似而急切間徒捉空影。

《新工具》

饒舌的人多虛妄。

《隨筆集》

知識和學習的快樂和欣喜在本質上遠遠勝過其他所有的快樂。情感上的快樂勝過感官的快樂,就像欲望或勝利的實現超過聽一首歌或吃一頓美味那樣嗎?那麼,在重要方麵,理智上的或理解中。的快樂一定不會勝過情感上的快樂嗎?我們看到,在其他所有快樂中,有一種厭膩感,並且在它們被享用後,它們的新鮮感就會過去。這種情況很好地說明,它們隻是虛假的快樂,根本不是快樂:也就是說,是它們的新奇性,而不是它們的本質給人帶來快樂。

《學術的進展》

感官的愚弄正是感官的一種快樂。

《學術的進展》

嫉妒使人一刻不閑。別無他物,隻有死亡能夠使嫉妒和德行重新言好。

《學術的進展》

變態了的人、宦官、老人和惡棍們是好嫉妒的。他們在不能改善自己境遇時,就要做自己能做的事,這就是損害他人的境遇。

《論嫉妒》

尋求徹底熄滅怒火,這隻是斯多葛派哲學家的勇敢。

《論憤怒》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動搖,動搖生失敗。

《人生論》

在刺繡工藝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灰暗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明快的花樣比在明亮的底子上安排一種灰暗的花色更奪人眼目。眼睛如此,心靈更可想而知。

《人生論》

習慣在人的精神和肉體兩方麵的力量,例子可以舉出很多來。所以,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養成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開始的習慣。所以我們常見,在言語上,幼年時代比幼年以後舌頭較為靈活,能學一切的語言及聲音,並且四肢關節也比較柔活,適於各種的競技和運動。因為年長方學的人不能像從小就學起的人能屈伸如意,這是真的;除非在有些從未固定自己的心誌,反而把心誌開放著,並準備好了接受不斷的改良的人們,那算是例外,但這種情形是非常之少的。

《論習慣與教育》

人們的思想多是依從著他們的願望的,他們的談論和言語多是依從著他們的學問和從外麵得來的見解的;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是隨著他們平日的習慣的。所以馬基亞委利說得很好,天性的力量和言語的動人,若無習慣的增援,都是不可靠的。他所論的事情是,為了完成一件極險惡的陰謀,一個人不可信任所用的某人之天性的凶猛或約言的堅決,而應當任用以前曾經親自下過手,手上染過他人的血的人。

《論習慣與教育》

順境的美德是節製,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性。

《論說文集》

金錢是善仆,也是惡主。

《論說文集》

我的方法和那些懷疑論者的方法在某些方麵有共同的出發點,但這兩個學說所得出的結論卻截然不同,完全對立。主張懷疑論的人隻是簡單地斷言,一切事物都是不可認識的;我們也指出,借用目前的方法,隻能知道自然中的極小部分。懷疑論的下一步是根本拋棄感官和理解力的權威;而我們則竭力為它們提供幫助。

《新工具》

由爭論而建立起來的公理,不會有助於去發現新的成果。這是因為自然的精微奧妙遠較爭論的精微奧妙高超。

《新工具》

一般人所以覺得學問同智慧之間沒有很大的關聯,而且他們把這個意見分別表示成格言,這是因為缺少這門學問的緣故。至於對我們已經為社會生活所立的三種智慧,在行為方麵的智慧,大部分學者是加以鄙棄的,以為它是遜於德行的,而且以為它是沉思的大敵;至於政治方麵的智慧,在必要的時候也能給以適當的評議,但這隻是少數人能夠如此;至於事務方麵的智慧,關係於日常生活,但是在這方麵並沒有完整的書籍,僅有的幾條零碎的教條,也都不能同這個大題目相稱。以我看來,在這方麵如果也像別的方麵一樣,能有完整的書籍,那麼學者們隻憑些小小的經驗,就可以越過那些隻有經驗而沒有學術的人,就會操人之戈,人人之室。

《學術的進展》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啊!但我並不認為它是十分值得欽佩的,要是能愛所有的要命令自然,就要服從自然。

《隨筆集》

沒有一種罪惡比虛偽和背義更可恥了。

《論真理》

語言行事無論怎樣有把握,還是要留下一點進退的餘地。

《論勇氣》

孤陋寡聞者往往具有疑慮重重的特點。

《隨筆集》

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香料,當它們一經燃燒,便能散發濃香;因為順境最能讓邪惡得以顯露,逆境最能讓美德得到展覽。

《人生論》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牛津辭典》

有一種榮譽……堪稱罕見的最高榮譽,即:為祖國的利益不怕危險、不惜捐軀。

《論榮譽》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所以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

《論說文集》

跤足而不迷路能趕上雖健步如飛但誤人歧途的人。

《論說文集》

居高位,可以行善,亦便於作惡。作惡可咒,救之之道首在去作惡之心,次在除作惡之力,而行善之權,則為求高位者所應得,蓋僅有善心,雖為上帝嘉許,而凡人視之,不過一場好夢耳,惟見之於行始有助於世……。

《隨筆集》

人應當把利己之心與利人之心理智地分清。在為自己謀利益時,不要損害他人,更不能損害君王和國家。

《論自私》

人不能像地球一樣,把自己的利益定作繞以旋轉的軸。

《論自私》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論人生》

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養好的社會公民的。

《論人生》

人的智慧就像一麵凹凸不平的鏡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摻雜在事物的本性中,所以它反映的事物是歪曲的、畸形的。

《新工具》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實的品格。

《隨筆集》

一切幸運都並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決非沒有希望。

《論厄運》

人們都願意相信那些自己認為是真實的東西。

《格言集》

無論是誰,假如喪失忍耐,也就將喪失靈魂。人千萬不可像蜜蜂那樣,“把整個生命拚在對敵手的一鼇中。”

《論人生》

在腦子裏一閃而過的謊言並不傷人,傷人的是那些發自心底的謊言。

《論真理》

點著別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個雞蛋,這正是極端自私者的本性。

《論自私》

坐享其成者,卻很少能成大業。

《論家庭》

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

《論猜疑》

惹人厭倦的人是自輕自賤。

《論禮節與儀容》

一個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

《論真理》

作偽與掩飾剝奪一個人做事的主要工具—信與任。

《論作偽與掩飾》

作偽的習慣是一種惡德。

《論作偽與掩飾》

嫉妒是一種軟弱的傲慢,應該受到鄙視。

《迷宮霧靄))

真正的敏捷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因為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一如金錢是衡量貨物的標準。

《論說文集》

青年可以從老年身上學到他們所不具有的經驗。

《隨筆集》

有經驗的老人做事叫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幹勁則鼓舞人心。如果說,老人的經驗是可貴的,那麼青年人的純真則是崇高的。

《隨筆集》

青年人敏銳果敢,但行事輕率卻可能破壞大局。

《隨筆集》

青年長於創造而短於思考。長於猛幹而短於討論,長於革新而短於守成。

《隨筆集》

一般說來,青年人富於“直覺”,而老年人則長於“深思”。這兩者在深刻和正確性上是有顯著差別的。

《隨筆集》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牛津辭典》

時間是不可占有的公共財產,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理愈益顯露。

《牛津辭典》

時間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論說文集》

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

《論說文集》

在一切有困難的交涉中,不可希冀一邊下種一邊收割。

《論說文集》

如果一個人從肯定開始,必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著手,則會以肯定結果。

《成功者的奧秘》

天生的才能就像自然生長的樹一樣,需要用學問來整修。

《隨筆集》

在人生事業上,真正的能幹者也並非那種急於求成的人。

《論敏捷》

從教義中的真理和哲學中的真理再說到世事上的真理。即使那些行為並不坦白正直的人也會承認坦白正直地待人是人性的光榮,而真假相混則有如金銀幣中雜以合金一樣,也許可以使金銀用起來方便一點,但是把它們的品質卻弄賤了。因為這些曲曲折折的行為可說是蛇走路的方法,蛇是不用腳而是很卑賤的用肚子走路的。沒有一件惡德能和被人發現是虛偽欺詐一般使人蒙羞的。

《論真理》

謊言是直對著上帝而躲避著世人的。曾經有個預言,說基督重臨的時候,他將在地上找不到信實;所以謊言可說是請上帝來裁判人類全體的最後的鍾聲。對於虛假和背信的罪惡再不能比這個說法揭露得更高明的了。

《論財富》

無疑地,從來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為,信實不欺的名譽的;可是他們是像訓練得很好的馬一樣,因為他們極能懂得何時當止,何時當轉,並且在他們以為某事真需要掩飾的時候,如果他們果然掩飾了,以往流傳各處的關於他們的信實和正直坦白的見解也使他們差不多不至為人所懷疑的。

《論作偽與掩飾》

有的知識隻須淺嚐,有的知識隻要粗知,隻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

《論求知》

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

《論求知》

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論求知》

說話謹慎勝於滔滔雄辯。

《論演說》

多言饒舌之人多虛妄而且輕信。

《論作偽與掩飾》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論求知》

真正的知識是根據原因得到的知一識。

《新工具》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論求知》

亂插話者,甚至比發言冗長者更令人生厭。

《論敏捷》

傷及他人的話應當少說。

《論辭令》

關於自己的話應該少說,而且應當謹慎擇言。

《論辭令》

慎言勝於雄辯。

《論辭令》

模棱兩可,含糊其辭的話,是不能持久的。

《論作偽與掩飾》

人們喜歡帶著極端的偏見在不著邊際的自由中使自己得到滿足,這就是他們的思想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