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引導我們努力的方向,至於最後是成功或是失敗,就全看我們是否始終走在正確的方向上了,是否把當初那個目標真的當回事並堅持盡力去做了。既然選擇了一個目標,就不要讓這個目標輕易地失去。一邊在定目標,一邊在忘記自己曾經對著目標的信誓旦旦,這樣很容易讓自己產生一個幻覺:成功也許隻屬於別人,失敗才屬於我。
記得一次看《動物世界》的時候,講的是在非洲的馬拉河,河穀兩岸青草肥嫩,草叢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兒美美地覓食。正當欣賞著這最原始類似於靜態的大自然時,突然鏡頭轉向隱藏在遠遠的草叢中的一隻非洲豹,隻見那豹子豎起耳朵四麵旋轉。它覺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後輕手輕腳地、低頭哈腰地、慢慢接近羊群。越來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覺,開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運動員那樣,瞬間爆發,像箭一般地衝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著一隻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羚羊跑得飛快,比非洲豹更快。在追與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頭又一頭站在旁邊觀望的羚羊,但它沒有掉頭改追這些更近的獵物,它隻是一個勁地直朝那頭未成年的羚羊瘋狂地追。那隻羚羊已經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與累中較量著最後的速度和堅持。終於,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被撲倒了,豹牙直朝著羚羊的脖子咬了下去,同時自己龐大的身軀也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地喘著粗氣。
可以說,一切肉食動物都知道選擇追擊目標時,總是選那些幼小的,或者是老弱的,或者是落了單的獵物。在追擊過程中,它為什麼不改追其他離自己更近的羚羊呢?因為它已經很累了,而別的羊還有充分的體力。他們一旦跑起來,也有百米衝刺的爆發力,一瞬間就會把已經跑了很長時間的豹子甩在後邊,拉開距離。如果丟下那隻跑累了的羊,改追一頭不累的羊,以自己之累去追不累之,最後一定是一隻也追不著。
動物世界的這種普遍現象,也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本能,但它啟發人類效仿。在一切追逐目標的過程中,不要忘記當初自己在確定目標時的那種雄心壯誌,不要被路途中不切實際的誘惑所動搖。
誠,乃誠實無欺;信,乃踏實守信。誠信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具有道德感和責任感。因此,誠信說到底是一個人的道德約束和品德修養的問題。
在做人的法則中,首先要具備誠信二字,俗話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活在世界上,與人交往中,最忌諱的也許就是沒有誠信了。試想,某人曾經信誓旦旦地對你承諾了某件事,可沒過兩個小時,你在這邊眼巴巴地等待著、期盼著,可他早已經忘得一幹二淨了。原來他所有的承諾隻是汙染了環境而已。誰遇上了這種事也會恨得咬牙切齒。所以,誠信對於每個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有人說在這個幹什麼都簽合同立字據的社會裏,根本不需要什麼誠信。門上的鎖是鎖君子,但難以鎖小人。同樣,合同字據對於有些人來說確實起了一定作用,但對有些人來說,完全是廢紙一張。合同字據隻是誠信的一種見證,一種實現誠信的手段而已。所以,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誠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在某一家商店、超市或者某一個地方買了東西後,回家發現這東西正如賣東西的人所說,真的很好,那下次不論跑多遠,都會尋找當初的那家,而對那買東西的人也平添了幾分信任。若他再向自己介紹什麼東西的話,也會認真考慮。相反,如果買了東西覺得不好,而且已經達到很差的程度了,除了在自己心裏咒罵那賣東西的人幾百遍以外,即使是聽到有人說好也會憤憤地反駁幾句。如果當時有機會和時間,還會把自己的經曆不厭其煩告訴大家,直至大家相信了為止。
這就是誠信的力量,做人亦如此。大家聽過狼來了的故事吧?那個放羊的小孩子也許是他的家長不太負責任,沒有讓他過多地接受誠信二字的概念,以致犯下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錯誤,最後還搭上了自己的小命,不值得!真是不值得!於是,人們就總結出了一個道理:一個同樣的故事不能講兩遍。當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人若沒有誠信,輕則會讓身邊的眾人等著看笑話,重則將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誠能動人,至誠可以感天”,這是一句古訓。諸葛亮高臥隆中,抱膝長吟,似無意於世。他與劉備原是素昧平生,談不上什麼私人的交誼,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以至於孔明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見誠摯動人之深。
但這裏麵隻是說了劉備的誠摯。誠信不光要有誠還要有信。《韓非子》中說:“巧詐不如拙誠。”巧詐不過蒙騙一時,乍看起來,機動靈活,善於應變,容易抓住別人的心,很有好處。實際上,這種做法對於那些隻有一麵之交的也許會得逞,可一旦時間長了,就會露出破綻,讓人識破,鬼把戲被人揭穿之後,便會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賴,結果,但凡是和其交往的人都會在心裏詛咒他。
有言有信,言而有信,無言則不成信。人旁邊一個“言”字稱之為信,意思就是人必須為自己的言語負責,雖然不用四匹馬去追,起碼不能讓它汙染了環境吧?所以,不論幹什麼,人還是有誠信點兒比較好,做人沒有誠信,也許隻能稱得上是失敗的人生。
有位哲學家說:比陸地更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陸地、大海、天空,這些在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都是這樣容易被我們理解和感觸,這樣容易走進我們的視野。人對事物的接納,具有隨意性,是可收可放的過程。所有事物都會隨著自己的好惡,走近你,或是遠離你。
還有位哲學家說:大海之所以容納百川,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博大與寬廣,更因為它的位置低,很多東西可以圍著它,護著它,走近它;如果你是泰山頂上一棵鬆,誰給你澆水?誰給你施肥?誰給你遮風擋雨?生活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我們所接觸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並不一定都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也不一定能夠事事順心,以一顆平常心去接納並理解他,熱愛他,包容他,才會有更多的真誠和關愛走進我們的生活,溫暖我們的心靈。
古人所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從古到今,成大器者,必定是胸懷寬闊、心態端正之人。戰國時,宰相藺相如正因為有博大的胸懷,不計較廉頗的所作所為,才有後來廉頗將軍負荊請罪的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數十年,不斷積蓄力量,終於打敗吳王,重新奪回自己的天下;蘇武被匈奴扣押牧羊十九年,饑含雪,餓吞氈,為大漢和匈奴的友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後人所傳誦;韓信大將軍也曾受胯下之辱,被稱為“胯夫”,終究大事所成。所以,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放低自己的位置,低調行事,高處考慮。隻有這樣,才能接受更多新鮮的血液,不斷補充壯大自己,在各種機會與挑戰麵前,擁有更多成功的力量。
但是,所有外來的事物中,並不一定都是美好的、適合我們的、實用的東西。改革開放是有利有弊的,隻要是利大於弊,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對我們就是好事。開放後進入我國的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外來人才,外來資金,為我所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黃、賭、毒,走私等犯罪形式隨著改革的推進也以各種形式進入我們的社會中,一方麵我們要盡量減少這些事物的進入,另一方麵,對於已經進入的和即將要進入的各種有悖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事物,要進行堅決地抵製與打擊。所以,將好的事物收為己用,而將不好的東西以自己寬大的胸懷循環更新、消化沉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鑽牛角尖,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正確的心態看待一切。
中日兩國多年的積怨和仇恨,時光的流逝,並不能抹去曾經的屈辱與傷害。但是,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仍然以寬大的胸懷原諒和接受了日本的人民,為中日友好不斷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日本政府卻不敢正視曆史,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以各種行為傷害著曾經被日本軍國主義傷害過的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德國法西斯在二戰時掠奪了600萬荷蘭人民的生命,但如今的德國政府,以其積極的內外政策,重新走進了熱愛和平的行列。世界人民已經接受了德國。同樣是戰敗國的日本,卻不能以正確的心態看待曆史,依舊脫離和平的軌道,雖成長於大海的懷抱,卻有負於大海的養育之恩。日本政府的偏執,不僅傷害了本國人民的感情,也嚴重影響了日本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好。
冤家宜解不宜結,人與人之間,同樣需要理解與寬容。去理解你的長輩,你的上司,你的朋友;去寬容你的晚輩,你的下屬,你的同事;以博大的胸懷,理解不被理解的人,寬容別人不能寬容的事。用最真誠的心,去熱愛,去付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不圖交換,不求回報,生命之花就會更加美麗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