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有一家維也納咖啡館,店麵不大,約70平方米,但很有歐洲小咖啡館的感覺,特別是吧台上方的一小排吊燈,以及後院用透明玻璃取代的雨棚,采光頓時明亮,小地方很見用心。老板是個地道的維也納人,中年男性,豪爽健談,來中國已11年。先前他在外企工作,被派到北京,幾年後公司要再把他調到俄羅斯,這位老兄拒絕了,便辭職留在北京,並在3年前搬到上海。
他還在北京時,就有創業開店的想法,最初是想開一家有維也納風格的餐廳,專賣家鄉菜,旋即他打消了這個念頭。老外到北京,大抵想嚐各種川、湘、魯和京菜,西餐通常不是首選,尤其是西餐中的歐餐,對中國人而言,吃西餐更多是獵奇嚐鮮,很難替代米飯。其次,北京的高檔餐廳多講究氣派,與這位維也納老兄心中的家庭氣氛餐館相去甚遠。
他並沒有衝動,與許多那種莫名一輩子非得要開家花店或咖啡店,最終把積蓄都賠盡才罷手的浪漫主義者不同,這位老兄雖然來自浪漫的音樂之都,做生意卻很冷靜,把這個念頭一直保留到去上海之後。在這裏,他看到萬國口味的餐廳,有大有小,才放下心,但問題又來了,這裏的西餐廳太多,不乏同屬德語係的德國和瑞士餐廳,甚至來自奧地利同鄉的也有,這位老兄再度遲疑。
最終他決定開一家咖啡館,裝潢完全克隆維也納風格,他自己設計監工。店裏最經典的巧克力口味維也納咖啡和手工自製芝士蛋糕,材料直接從維也納進口。這家店生意很好,早上九點開門,晚上七點打烊,老板堅持要提供有品位的服務,首先自己得過有品位的生活。他不做晚上生意,也不開連鎖店,在上海想喝地道的維也納咖啡,隻能到他店裏。即便如此,這位老兄已在上海賺到兩套房子,而且預計兩年後退休,要回維也納養老去。
這是一位非常不典型的創業家,用減法而非加法來思考,一項一項扣除,而不是一項一項加起來,沒有被外在充斥的機會誘惑,而是靜下心來專心做自己想做而能做好的事。創業家大多都聰明自信,能比別人早看到機會;問題是,他們往往看到太多機會,都想抓住,不懂取舍,加法一項一項做上去,超出負荷能力,最終被機會打敗。
我剛開始當記者時,台灣有一項“盤石獎”,專門頒給表現傑出的中小企業,獎勵新創公司。拿到盤石獎是很大的榮譽,有機會被媒體大幅報道,知名度瞬間打開,對做生意很有幫助。但是,得到盤石獎的企業,在兩三年後倒閉的比例很高,榮譽一夕之間成了詛咒。究竟是怎麼回事?我花了幾個月時間去了解,才找到答案。那些得獎的企業,都經過許多指標篩選,體製不錯,但規模不大。正因如此,他們在經營上都格外小心,對應收賬款管理和現金流的控製嚴格把關,這是小公司的生存之道。
得獎之後,由於媒體報道,許多潛在客戶知道有這家公司,就來找他們做生意,訂單一下暴增,老板笑得合不攏嘴。接下來,便是趕緊采購備料,擴大生產,以如期交貨,但問題也接踵而至。首先,他們的安全庫存得增加,以備客戶緊急下單;其次,貨出之後,轉為應收賬款,貨出越多,應收賬款越多,應收賬款天數也拉長,其中收不回款的金額也跟著增加。新創公司不怕賺錢,就怕賠錢,一賠把本都賠掉。
原本,他們手上有一套資金在運作,當出貨量增為三倍,照理說運作資金也該增為三倍,但實際上還是用原來一套資金在運作,風險驟然升高。堆放在倉庫裏增加的庫存,要轉成現金需要一段時間,已交到客戶手上的貨,要收回現金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為了增加出貨所增定的原料,卻增加了應付賬款,而且時間一到供貨商會上門催討。
這些訂單暴增的企業,從表麵上看都是業績又創新高,營收和獲利都很好,但實際隻換來一堆庫存和應收賬款,銀行戶頭裏的現金全付給供貨商還不夠,月底該發的工資也不知到哪裏籌,最終落得“黑字倒閉”(相對於赤字倒閉)。與其說他們輸在財務和現金流控管不佳,不如說是被機會打敗。
用減法思考,而非加法,如同英文諺語“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是創業家該時刻提醒力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