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妒是萬惡之首,還不太中肯,因“套作”的緣故,受模子之限,施展不開,實際上妒不僅是萬惡之首而已,簡直是萬惡之源,不要說染上了一點,就是望一眼都能使人發癲。
——柏楊《萬惡之源》
談起欲念,因“他有而我無”引起的嫉妒為萬惡之首,痛苦之源。不是嗎,呂後因嫉妒戚夫人及其子如意,不惜鴆殺劉邦的親骨肉,將戚夫人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彘,導致呂後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因此嚇出了大病,罵她不是人。後來一個比她還厲害還有眼光有謀略的女人武則天也效仿她,把情敵王皇後、蕭淑妃如法炮製,令人發指。嫉妒使她們視人命為兒戲,其邪惡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視啊!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寄生著嫉妒,不管是偉人還是凡人。
大凡古今能妒者,基本上都少有好下場的,隋煬帝因嫉才妒能,招致群臣離心離德而覆亡;楊秀清因權欲熏心,嫉妒洪秀全和眾親王,想奪天王之位,最後被殺……就算能活著走到盡頭,恐怕也沒有一個能心情舒暢地離去,到最後也是受盡嫉妒別人的痛苦,死都不能解脫。
若你搞不清楚自己是否在嫉妒,可以看看柏楊先生為你列出的病理分析,可一一對照之。
“女人看到漂亮的女人而讚美之,是愛慕;一聲不響,悶在心裏生暗氣,或用三角眼猛覷,則是嫉妒。男人看見辛苦耕耘的朋友升了遷或發了財而賀之,是愛慕;用鼻孔嗤出聲音,或拍大腿曰:‘他真行,會拍,會吹。’則是嫉妒。學者專家,對同行的學術理論成就,雖不讚成,但仍佩服他的耕耘,是愛慕;說他旁門左道,不過是算卦的,因而剔除了他的研究費,則是嫉妒。作家們瞧別人的作品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欣然而喜,是愛慕;而暗下毒手,說他專門跟人軋姘頭,或直向警備司令部和調查局報案,說他思想有問題,則是嫉妒。學生老爺看見同班同學考取了大學堂,或出了國,感到與有榮焉,是愛慕;而以對方名字寫封信給學堂,聲明放棄學籍,放棄獎學金,則是嫉妒。當長官的看見部屬名滿天下,受人尊敬,喜形於色,是愛慕;而怒火高漲,認為他侵犯了自己的光彩,遇事找點小麻煩,板板臉,以便叫人瞧瞧到底誰偉大,則是嫉妒。大家都做生意,人家生意奇好,自己虛心討教,是愛慕;而說對方貨物全是走私進來的,則是嫉妒。”(柏楊《努力猛哼》)
先輩有雲:“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欣喜心;見人有失意事,更當生憐憫心。”若有一念嫉妒,則見人有得,如己有失;見人有失,如己有得。嫉妒之心宛如一把利刃,譬如見到別人有什麼勝過自己的,例如錢財多、地位高,或名譽、學問等,內心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了嫉妒,且如刀割自己身體般的難受,嫉妒心之可怕,由此可知。(許添誠《金剛經持驗錄》)
並且,嫉妒心一起,注定害人害己。就算打擊了被妒之人,獲得一時快感,但最終或失人意眾叛親離,或失臂膀無依無靠,反正都是心身上的雙重煎熬。
嫉妒,不僅給他人帶來痛苦、損害和災難,而且對自己也是有害的,所以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嫉妒的人常自尋煩惱,他是他自己的敵人。”嫉妒心強的人,一般自卑感較強,沒有能力、沒有信心趕超先進者,但卻又有著極強的虛榮心,不甘心落後,不滿足現狀,所以看到一個人走在他前麵了,他眼紅、痛恨;另一個人也走在他前麵了,他埋怨、憤怒、說三道四;第三個人又走在他前麵了,他妒火上升、坐立不安……一方麵他要盯住成功者,試圖找出他們成功的原因;另一方麵嫉妒又使得他心胸狹窄,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別人的成功,覺得別人成功的原因似乎都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得來的。因而便想方設法去貶低他人,到處散布誹謗別人的謠言,有時甚至會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毀掉了自己的聲譽,事後又難以避免地陷入自愧、自慚、自責、自罪、自棄等心理狀態中,為此夜不成眠,晝不能安,自己折磨自己。
嫉妒心強的人,時時刻刻繃緊心上的一根弦,總是處於緊張、焦慮的戒備狀態和烏雲壓頂的窒悶煩惱之中。他們不能平靜地對待外界和他人,也不能理智地對待自己。他們對比自己優秀的人總是懷著不滿和怨恨之情,對比自己差的人又總是懷著唯恐他們超過自己的恐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