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一個人道德墮落,生活腐爛,非完蛋不可的,有四種玩意兒,曰“吃喝嫖賭”,文藝一點的說法,則是“聲色犬馬”,不要以為吃吃沒有關係,蓋有吃就有喝,有喝就有嫖,有嫖就有賭。本質上有其連鎖性,要出籠就一齊出籠。
——柏楊《酒的誘惑》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既然有了改變,就要去順從,既然要順從,就不免稀裏糊塗地將好壞一起收納,使我們的人生從此風雨交加。
有些東西就是要不得,比如小偷偷來的贓款,它會使你走上犯罪道路;有些習慣就是沾染不得,比如毒品,它會讓你傾家蕩產,氣絕身亡。聰明人會在習慣蠢蠢欲動將要找上門來時去觀察,先經過一番深徹的考察研究,然後伸出手做個OK的姿勢或者鄙夷地“呸”一聲瀟瀟灑灑揚長而去。隻有笨得不可救藥的倒黴蛋兒,還蹲在那裏享受著。柏楊先生除了因為寶貝女兒佳佳喜歡聞自己身上的煙味而甘願當個不太合格的“癮君子”外,生活上幾乎沒有壞習慣。當然,他最好的習慣還是讀書。
柏楊先生在“大力水手”冤案釀成後被判刑十二年,他在獄中被指派的工作是在監獄圖書館管理圖書。他與囚犯丘延亮兩人共同管理兩千多冊各類圖書。柏楊一頭鑽進書堆裏暢遊,一可解除知識饑渴,二可填補精神空虛。柏楊先生此生為學曆所困,但他卻自始至終都不曾放棄,都在追逐知識,所以才能成為學識淵博的作家。難道不是嗎?當別人都在為冤案而消沉痛苦的時候,柏楊卻仍抓緊時間學習,以期希望的來臨。
這批圖書中有一套難得的書,即宋朝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這套書成了柏楊最喜愛的精神食糧,後來更成了柏楊曆史類著作的著述之母。柏楊讀完這套書之後,在獄中便開始了他的第一部著作——《中國曆史年表》的創作。這部著作完成後,緊接著他又創作了《中國人史綱》和《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係錄》。
可見,無論在怎樣悲慘惡劣的條件下,人們養成的好習慣都會促使他們走向成功。
柏楊先生還告訴我們,壞習慣隻要一沾身,就有擺脫不掉的可能,而且還會愈演愈烈,使一個天真無邪少年成為一個“幾毒俱全”的廢人,最終走向淒風慘雨的不歸路。可見,好習慣和壞習慣都能給人帶來重大的影響,隻不過前者能使我們前程似錦,後者卻把我們帶進人生的死胡同。
梁實秋曾經在他的《養成好習慣》一文裏鄭重指出了習慣的重要性。他說,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麵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後,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比如,清晨早起是一個好習慣,這也要從小時候養成,很多人從小就貪睡懶覺,一遇假日睡到日上三竿還高臥不起,平時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頭垢麵地就往學校跑,結果還是遲到。這樣的人長大了之後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麼成就。祖逖聞雞起舞,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在這種習慣的帶動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鎮西大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也成了之後有誌之士的榜樣。
大聲講話,擾及他人的寧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我們檢討一番,在別人讀書工作的時候是否有過喧嘩的行為?我們要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維持公共的秩序,顧慮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縱自己,在公共場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隊,不可爭先恐後地去亂擠。
時間即是生命。我們的生命一分一秒都在消耗著,我們平常不大覺得,細想起來實在值得警惕。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於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時間多麼短暫,都利用它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陸放翁有句詩雲:“待飯未來還讀書。”古人也有所謂“三上之功”,即枕上、馬上、廁上,雖不足為訓,其用意是在勸人不要浪費光陰,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吃苦耐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標誌。古聖先賢總是教訓我們要能過得儉樸的生活,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就是形容生活狀態的極端艱苦,所謂“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個有誌之人能耐得清寒。惡衣惡食,不足為恥,豐衣足食,不足為榮,這在個人之修養上是應有的認識。羅馬帝國全盛時曾有一位皇帝,他從小就摒絕一切享受,從來不參與當時風靡全國的賽車、比武之類的娛樂,終成為一位嚴肅的苦修派哲學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這是很令人欽佩的。
以上數端不過是偶然拈來,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於“自然”的生活。
這種“自然”,就是可以助你從“無知”的狀態走向“有知”,從“空虛”走向“充實”、從“人道”走向“王道”的開始,更是成就功業的序幕。所以,請讓我們開開心心地迎接好習慣,成就自己。走好這一步,人生將會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