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評估與回饋
經常聽到人們這樣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是的,計劃終究是按照定計劃時的情況來確定的,而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所以計劃也要根據實際變化來適時地進行調整。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諸多。有的變化因素是可以預測的,而有的變化因素難以預測。在此狀況下,要使職業生涯規劃行之有效,就須根據變化不斷地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評估與修訂。修訂的內容包括:職業的重新選擇;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人生目標的修正以及計劃和行動的變更等等。
蟻族要把麵子當做身外之物
我在一些書中曾看到過一些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比如拜金主義法、目前趨勢法、假手他人法、刻板印象法和櫥窗遊走法等方法。所謂的拜金主義法就是指選擇待遇最好的行業;目前趨勢法就是跟隨現在市場的趨勢,盲目地投入新興的熱門行業,比如目前非常熱門的遊戲軟件開發、創意設計等行業;假手他人法就是由他人替自己決定和選擇。這些人可能包括:父母、老師、朋友或其他人;刻板印象法是以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等刻板印象來選擇職業,例如認為女性應該從事一些服務業、秘書等輔助丁作;而男性則應該做人事,不必拘泥於小節。不過,這樣的觀點早已過時,不管什麼職業,男女都可以從事。
其實,個人認為上述方法是屬於選擇職業時常見的一些方法,若將選擇職業的方法歸入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實在是不妥,這樣做容易給大學生朋友造成誤導,畢竟規劃職業和選擇職業不是一回事。
也有的書中將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總結為:PPDF法(PPDF是PersonalPerformanceDevelopmentFile的縮寫,是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道路的意思)、SWOT法、個人願景法和五“What”法。每種方法之間有一些的共同點,那就是認識自我,根據自己和社會上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自己的目標規劃。在這裏,我主要介紹一下個人認為比較實用的SWOT法。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發現外界存在的機會和挑戰,從而可以根據分析的情況,避開不利因素,按照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進行SWOT分析時,要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自我評估
首先要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什麼?最大的興趣愛好在哪兒?自己的優勢或才幹又是什麼?自己討厭的工作和事情是什麼?自己的弱點是什麼?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充滿工作激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也都有自己的缺點,所以一個人要想做個全才,做好任何工作是不可能的。隻有從事自己喜歡並能發揮自己特長的職業,才能快樂開心地工作,才能體會到工作的樂趣。
2.職業機會和威脅調查分析
在對自己的優勢和和劣勢分析之後,就要對外部存在的機會和威脅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的行業,情況不同,麵臨機會和挑戰也不同。你可以列出自己感興趣的一兩個行業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公司,然後對這些行業和公司的各種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分析之後,你就可以結合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尋找出一份適合自己的有發展前景的工作。
3.構造SWOT矩陣
將調查得出的各種因素根據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等排序方式,構造SWOT矩陣。在此過程中,將那些對個人職業發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遠的影響因素優先排列出來,而將那些間接的、次要的、少許的、不急的、短暫的影響因素排列在後麵。
4.製定行動計劃
在完成環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陣的構造後,便可以製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製定計劃的基本思路是:發揮優勢因素,克服弱點因素,利用機會因素,化解威脅因素,原則是考慮過去,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運用係統分析的綜合分析方法,將排列與考慮的各種環境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組合,得出可選擇對策。這些對策包括:
最小與最小對策(WT對策),即考慮弱點因素和威脅因素,目的是努力使這些因素都趨於最小;
最小與最大對策(WO對策),著重考慮弱點因素和機會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弱點趨於最小,使機會趨於最大;
最大與最小對策(ST對策),即著重考慮優勢因素和威脅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優勢因素趨於最大,使威脅因素趨於最小;
最大與最大對策(SO對策),即著重考慮優勢因素和機會因素,目的在於努力使這兩種因素都趨於最大。
在做SWOT分析時,需要對自己和職業進行分析,有時還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所以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的。但是它會為你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實用的職業規劃提供高價值的參考意見,對一個人的職業規劃大有幫助。因此,不管你通過何種途徑,都要為自己做一個詳盡的SWOT分析。
做蟻族的人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
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包括職業選擇的過程。因此在介紹職業生涯規劃原則的時候,有必要先介紹一下職業選擇的原則。
職業選擇的原則
職業選擇的原則可以概括為十六個字: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擇己所利。
1.擇己所愛。調查表明:興趣與成功機率有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擇己所愛,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職業。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給你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你的職業生涯也會從此變得妙趣橫生。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前進的動力和成功的基石。
2.擇己所長。不同的職業對從業者的要求不同。任何職業都要求從業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備一定的能力條件。而一個人一生中不能將所有的技能都全部掌握。所以你必須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擇己所長,從事有利於發揮自己特長的職業。
有的人善於管理,有的人喜歡與人交往,有的人則可能願意一個人靜靜地研究……也許你的興趣很廣泛,掌握多種技能,但在所有的技能中,總有你最擅長的。當你的長處比較多時,可以運用比較優勢原理充分分析別人與自己,盡量選擇衝突較少且有利於自己發展的行業。
國際貿易中有一個著名的比較優勢原理,現舉例說明。
假定美國投入一個勞動力,分別可以生產運動鞋10雙或者電子產品30個,而中國投入一個勞動力,能分別生產5雙鞋或者8個電子產品。從表麵上,中國的製鞋和電子產品製造效率都沒有美國高。但從機會成本看,美國人生產一雙鞋的機會成本是三個電子產品,而中國則隻是8/5個電子產品。於是美國人就會想,能不能不生產鞋隻生產電子產品,而讓中國人生產鞋。這就是美國人決定生產電子產品,從而達到利益最大化。
比較優勢原理說明的是,任何一個國家,即使在每種產品的生產上,都要有絕對優勢,也不應樣樣都生產,而會生產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進行生產。同樣,一個人即使擅長很多方麵,但也不可能從事自己擅長的各種工作。這時候,需要觀察一下周圍的人群,研究一下別人的長短,選擇自己最擅長而多數人感到棘手的職業作為自己的選擇。
3.擇世所需。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社會的需求也在相應地改變。舊的需求在不斷消失,新的需求在不斷產生。比如以前的磨刀磨剪子、修鍋盆的行業現在已經很少見,而逐漸興起的心理谘詢、職業規劃、遊戲開發等行業已經被很多人看好。並不是一定要從事這種新興的行業,但在選擇職業時,一定要分析社會需求,擇世所需,否則,很可能走到職業的死角,沒有退路。
4.擇己所利。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承認,職業是是我們謀生的手段,是換取個人幸福與快樂的重要途徑。當我們在尋求個人的職業時,謀求個人幸福的生活成為我們的首要動機,這個動機支配著我們的職業選擇。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期望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實現收益最大化。我們通過在職業領域內的奮鬥造福社會,社會則會賜給我們由收入、地位、名譽和自我實現等作為原料調製的幸福美酒。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美酒,隻是有的人喜歡甜美的,有的人喜歡烈性的,眾口不一罷了。
明智的人大都會權衡利弊,協調好各種利害關係,以尋求人生的幸福,從社會角度和個人意向中取舍,在一個由收入、地位、名譽、權利等等變量組成的函數中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最大值。這就是在選擇職業時的收益最大化原則。
職業生涯規劃的原則
長期性原則:
在人的一生中,職業生涯是漫長的,要想走好職業生涯的每一步,就要在職業生涯規劃時從長遠考慮,不能隻顧眼前的利益。有時候為了眼前利益,往往會因為一棵樹而失去整片的森林。
可行性原則:
製定職業生涯規劃,一定要考慮自己和外界的實際情況,這樣製定出來的生涯規劃才切實可行。生涯規劃各階段的路線劃分、職業生涯目標和實現生涯目標的途徑必須具體清晰,切實可行。這就要求做規劃時必須考慮到自己的特質、社會環境、組織環境以及其它相關的因素。
彈性原則:
所謂的彈性原則,就是指製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要具有緩衝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相應地調整變動。這裏可調整的內容包括生涯規劃的具體事項以及目標、完成的時間等方麵。
清晰性原則:
不管是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選定、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還是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各種措施都要具有一定的清晰性,這樣的職業生涯規劃才確實有用,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大增加。
除了上述四個原則之外,還有挑戰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挑戰性原則,即製定的目標或措施要具有挑戰性,可以激發自己的潛能;一致性原則,即總的大目標和小的分目標要一致,采用的措施和生涯的目標相一致,製定的目標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一致等。對自己所定的職業目標不能過高或過。過高了,就是好高騖遠,可能跌得很慘;過低了,則是埋沒了自己的潛能和才幹。
第二章大學生與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選擇是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不同以往的就業包分配,如今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由大學生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主宰自己的人生之路,對大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挑戰。許多大學生曾因為這個挑戰而陷入極度迷茫的就業漩渦之中,不知道該何去何從。職業生涯規劃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大學生前進的方向,幫助大學生走出就業的迷茫,順利走好自己的職業之旅和人生之路。
蟻族不需媒體的憐憫,他們活得有尊嚴
(一)實現自我價值成為擇業標準
現在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選擇職業的權利掌握在大學生自己的手中。人才流動在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下成為現實。大學生擇業不再是從一而終,而是在謀求職業的流動,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多種選擇尋找最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崗位,追求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經濟利益成為衡量職業的杠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利益也成為大學生擇業時所關注的重要方麵,成為衡量職業的一個杠杆。一方麵,大學生把經濟收入的多少看作是衡量個人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麵;另一方麵,大學生就業後將麵臨戀愛,結婚、家庭生活、養育後代及從事一定範圍的社會交往活動等人生必不可少的內容,這些都需要較強的經濟實力。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收入,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獲得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便是工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