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麵子和尊嚴——活著要有尊嚴,但不要為了麵子(3 / 3)

(三)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取向

在競爭和壓力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心態逐步走向成熟。他們的職業價值觀也隨之有了較大的變化。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更多的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更加注重市場需求,使自己的實際情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

(四)追求技術性、專業性強的職業崗位

很多畢業生願意到技術性、專業性強的單位去工作。他們認為,在這種崗位上工作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而且能夠學有所用、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此外,還容易受人尊重,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五)社會地位的追求

在當代大學生的就業意識中,普遍存在著追求高聲望、高地位的就業傾向。因為從事這樣的工作,不僅能使自己接觸到層次高、視野寬的工作,增強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還能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學習、培訓和晉升的機會,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對未來的擇偶交友也將有更多好處。

當代大學生職業選擇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整個大學生群體在日趨走向成熟,其擇業標準逐漸變得現實、不再追求完美和理想化;職業選擇也比較理智,不再盲目從眾;擇業心態日趨成熟,多數人能根據就業行情的變化,靈活調整個人的擇業策略,驚慌失措、不知變通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在擇業時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期望值偏高

一項調查顯示,95%同學表示自己兩年之內要做主管,5年後成為部門總監;77%同學說,35歲之前要成為年薪50-100萬元的職業經理人,甚至還有20%的同學表示畢業後10年之內上《福布斯》等知名雜誌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金領”。

大學生職業期望值普遍偏高,他們不願到基層從事一般工作,他們在求職選擇中都希望高起點、高回報的工作,他們的目標是大城市大企業的高薪職位,夢想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這與當前大學生所麵臨的就業市場中理想工作“僧多粥少”的客觀事實相矛盾。

一些自視甚高的學生,總是拿招聘單位與自己理想的就業單位相比,不符合個人理想的單位就不簽,結果錯過了很多的好機會。等到畢業日期一天天臨近、條件不如自己的同學也找到了工作的時候,一部分人開始著急、動搖了,找個差不多的單位就簽了約;而那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暫時沒有生存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仍然堅守理想不動搖,結果很多到畢業時還是在找工作的大軍中徘徊。

現在是雙向選擇,個人有挑選單位的權利,單位也有挑選應聘者的權利,如果個人沒有什麼實力,最後對好的高薪單位也隻能是望而空歎。

二、不能正確麵對擇業受挫

雙向選擇、擇優錄用對大學生來說,是一次能力的挑戰,也是一次心理的考驗。由於多數大學生擇業期望普遍偏高,又缺乏實踐經驗和心理準備不足,在求職中稍微遇到挫折就容易造成心態失衡,產生偏激、焦慮心理,往往把一切挫折歸罪於外部社會因素,缺乏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客觀全麵的分析。覺得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自己是“千裏馬”,而“伯樂難尋”。心理上處於被動、無奈的地位。

當他們在人才市場上一次又一次不被接受時,內心就總是充滿焦慮、無助和沮喪。一位畢業生事後回憶說,那段日子每天都在焦慮、失望、無奈、無助、沮喪中度過,自信心降低到極點,承受力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三、對擇業表現出焦慮

一項對畢業生在擇業中的表現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擇業中感到“很焦慮”者占5.3%,“焦慮”者占24%;認為應屆畢業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很難”的人占6%,“比較難”的人占48.7%。

由此可見,大學生深受擇業問題的困擾。他們在就業前多表現出非常顯著的焦慮情緒,在就業過程中情緒也不穩定,尤其女生情緒波動大。許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稍微遇到挫折和失敗,就產生焦慮或抑鬱情緒。憂鬱、沮喪、憤怒,甚至於大聲喊叫,以宣泄內心的壓抑情緒。調查結果表明,與男生相比,女生表現出更明顯的心理脆弱性、情緒的不穩定性,情感的起伏變化性等特征。

一些品學兼優的女生綜合素質都超過了男生,但是她們在就業市場上卻難以競爭過男生。有些用人單位甚至提出:“寧可要三流的男生,也不要一流的女生。”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女大學生自信心受挫,很多都產生悲觀的就業心理,表現出一定的依賴性。有一部分人幹脆放棄找工作,把找工作的時間放在找對象上麵,她們認為:與其辛辛苦苦找工作,還不如找個好老公,那樣就可以衣食無憂了。現在是男女平等的社會,女生也應該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追求個人的獨立。

四、擇業時被動,膽小

一些畢業生主動大膽,對自己充滿自信,他們能很有禮貌、很主動地與招聘者打招呼、攀談,想方設法推銷自己,讓招聘者青睞自己。這樣的畢業生和那些膽小、被動的畢業生相比,就業機會更大,選擇的範圍更廣,他們也很受招聘單位的青睞。

記得剛畢業找工作時,我的一個好朋友,本科學曆,但就是因為她的勇氣和大膽而最終獲得了在大學當教師的機會。當天她很早就去了人才市場,會場裏人不多,自然就獲得了和麵試官交談的機會。她主動介紹自己,麵試的老師問了她一些基本的情況,然後又用英語問了幾個問題,最後就決定錄用她了,負責教大學英語。其實她英語水平不是特好,但她敢於挑戰,敢於推銷自己。這一點是現在的大學生朋友值得學習的地方。如今在大學教書的她很輕鬆,生活也不錯,有不少的同學都很羨慕她。如果當初她膽小、被動,放下材料就走,回去等答複的話,恐怕也不會有今天。

在人頭攢動的人才市場,那些不敢主動和招聘者搭話、不會抓住機會推銷自己、習慣性地等對方來發現自己的大學生,會錯失很多就業機會。他們缺乏與眾多的畢業生爭搶和招聘者交談的機會,或者主動地、很有分寸地和招聘者保持聯係的勇氣和智慧。因此也就而失去了一些表現自己、推銷自己的機會。如果單憑能力、成績和在校表現,這些學生也許不比別人差,但往往就是因為被動、膽小,最終與心儀的就業崗位“擦肩而過”,甚是可惜。還有一些學生讓父母陪自己找工作,陪自己麵試,這樣的大學生更是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們會這樣想:連自己找工作都沒有勇氣的人,究竟有怎樣的價值?他們會勝任自己的工作嗎?在人才市場供大於求、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膽小、被動,就難以適應現在的就業形勢需要。社會需要的是能夠大膽、主動地推銷自己、抓住機會讓對方發現自己、賞識自己、進而重用自己的人,具有這種勇氣和智慧,不僅有利於找到自己心儀的好工作,更也有利於個人事業的開拓與成功。

五、重名利、發展條件,輕內在價值

當代大學生在擇業時暴露出的害怕吃苦、追求安定舒適生活、講究物質享受的價值行為趨向令人擔憂。在選擇就業單位時,更多的大學生關注的是名利、發展條件、薪金水平等方麵,而對於能力發揮、個人興趣等與內在價值有關的方麵則不如前者受重視。一項調查結果也反應了這一點,選擇有發展前途的占59.3%人次,選擇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的占52%人次,選擇薪水高的占44%人次,選擇行業前景好的占26.7%人次;而選擇能學到東西的占2.93%人次,感興趣的占20.6%人次,能發揮專長的占19.3%人次,選擇符合自己性情的占12.6%人次。所以現代上班族抗壓力弱,流動率高,跳槽現象屢見不鮮。如果一個人職業行為受外在的價值利益驅使,那麼這種職業行為不會長久,一旦外在的利益消失,其職業行為也就失去維持下去的動力。比如為了金錢名利等工作的人,隨著名利地位、金錢和權勢等利益的消失,將再也沒有工作熱情。相反,如果某種職業行為源自內在的價值影響,比如個人的興趣愛好等方麵,那麼它不會因外界的“風雲變幻”而動搖,求職時重名利、發展條件、輕內在價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大學生擇業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呢?原因往往是多方麵的,有社會和家庭的影響,擇業本身的重要性,學生自身的因素,如承受能力弱、個性上的弱點等等。

(一)社會和家庭的影響

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往往受當代社會的價值取向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建設、經濟發展成為社會的主旋律,一個人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往往成為衡量其個人價值、能力的主要標準。人們對成功者更多的是關注和羨慕他們名利上的收獲。所以,在這樣的大氣候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也受其影響,出現重名利、發展條件等外在的價值,輕視個人成就感、專長發揮等內在價值的現象。此外,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成員的意見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擇業本身的重要性

大學生在擇業時表現出焦慮不安、沮喪失望等情緒,原因在於擇業對於大學生的重要性。判斷一個人的情緒反應或心理反應是否過度時,一條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客觀事件對當事人的重要性如何。如果客觀事件本身對當事人很重要,有一些現實的利害關係,那麼即使當事人情緒反應、心理反應強烈一些,也屬正常。在一定範圍內,情緒反應的強烈程度與事件的重要性成正比。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產生一些焦躁情緒,並一時難以忍受,主要是由於擇業事關重大引起的。擇業是人生中的大事,職業能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職業也體現了人生的諸多價值,選擇職業,就是選擇人生。麵對這麼一件對人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情,難免會感到焦慮、緊張不安。隻要這種情緒的存在基本上不影響日常學習生活的維持,對能力水平的發揮也沒有明顯的影響,盡管心理上一時難以忍受,但還是可以把它視作人生正常的伴隨物。

(三)學生自身的因素

同樣是麵臨擇業這樣的人生大事,由於每個人的性格和心理不同,行為反應也就大不一樣。有的人做事大膽、主動、積極,碰到問題時能客觀分析,冷靜對待;有的人則膽小怕事,愛麵子,怕出醜,做起事情總是小心謹慎,遇到問題就焦慮慌張、發脾氣抱怨、耍性子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畢業生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導致擇業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

擇業不僅檢驗了畢業生的專業技能,而且也考驗著他們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在擇業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心理問題往往暴露了畢業生個性和心理素質上的弱點。比如過於內向的人,在擇業中就會表現出被動膽小的弱點。內向、外向一般來說各有千秋,無好壞之分,但在適應環境、與陌生人打交道方麵,內向者處於劣勢。如果平時不注意鍛煉,不練習和陌生人溝通,擇業時就會對自己不利,在工作中也會遇到不少的問題。而那些自視甚高的人,性格上往往比較固執、任性,在重大事情上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容易走極端,我行我素,使自己陷入很被動的局麵。敏感脆弱的人在同樣的問題上往往會想得比別人多,體會到比別人更多、更深的負麵情緒,表現出較弱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完善個性品質,提高心理素質,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怎樣才能避免以上問題的發生呢?大學生朋友首先要多方麵提高自我,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就自然增強了。平時還應該多接觸社會,多了解周圍的變化,學會與人交往,鍛煉自己的膽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遇到問題學會冷靜分析,從自身找原因,並要堅信自己一定有能力解決問題,一定能戰勝困難,用樂觀的心態來麵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