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名字,經常排在外國財經雜誌富豪榜之列。他的成功秘訣在於眼光敏銳,他認為地產建設大有可為,全力以赴,於是創下了今天的巨額財富。

至1990年3月,恒基兆業地產公司的總市值達106.93億港元,恒基兆業發展公司的總市值也有40.85億港元,此外,又透過恒基兆業地產持有29.7%總市值為107.61億港元的中華煤氣、持有32.6%總市值933億港元的香港小輪的股權。四大公司的總市值近265億港元,與最初的1.5億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青年時期的李兆基隻帶著1000元到港闖天下。他處事心細,精於計算。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對李兆基而言,他堅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於說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精確。生意額大,牽涉的本錢和盈利大,一出一人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

他最不喜歡把時間及金錢花用在吃吃喝喝的應酬之上。

李兆基的成功,當然希望延至下一代。所以他教兒子有自己一套,他說;“少年得誌,狂妄自大;遊手好閑,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挑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1928年1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順德,自幼在家鄉私塾受教育,其父在廣州開設銀莊。30年代的廣東順德,雖是珠江三角洲的魚米之鄉,但工業生產還相當落後。李兆基的父親盡管精於生意,那時他也隻不過在當地開個“鋪頭”而已。

小小的李兆基,常常去父親的“鋪頭”吃飯,似乎自幼對做生意就不陌生。

李兆基在順德的私塾上學,小學畢業的時候,父親已在廣州開了一家銀莊,他便到銀莊學做生意了,父親是老板,兒子揀點清閑活幹幹就行了。可李兆基偏不,他從養成工幹起,幹些打雜的活兒。

開初,他被銀莊的鈔票迷住了。你看,各種各樣,大捆小捆,出出進進。他想,什麼時候我也能賺上幾捆鈔票呢?漸漸地,他業務上也人行了,兜裏也裝進了一些鈔票。可不知為什麼吃飯沒有鈔票不行,但這些鈔票今天可以買到一斤米,過兩天就連一兩米也買不到了。就在他開始懂得怎樣賺鈔票的時候,他又似乎覺得光賺鈔票沒用。他開始厭惡鈔票了,為什麼?他說不清楚,可他又離不開鈔票。

1948年,銀莊開不下去了。李兆基跟隨父親來到香港。又是一個新天地。

靠什麼生活呢?人說他來香港時,腰間隻插了1000元,但也有人說他帶了一筆可觀的積蓄。可為了生活又得設法賺錢。銀莊的經曆使他最熟悉兌換業務,於是,他便到文鹹東街泗利金號等幾間金鋪“掛單”,開始買賣外彙和黃金。當時澳門有黃金專營權利,李兆基便與何賢等在澳門有一定勢力的人合作,在黃金買賣中“大展拳腳”,終於掘得了第一桶金。

有了資金,他又開始做五金生意,搞進出口貿易。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了。

1958年,香港商界三位能人“誓師結義”,他們是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

他們同另外5位股東,組成“永業企業公司”,首先買入沙田酒店,紅紅火火地經營起來。

到了1963年,“三劍俠”索性“甩掉”其他股東;三人合作組建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新”字是取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鴻”字是取自郭得勝的鴻昌合記,“基”字是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鴻基初期的規模很小,隻有十多名職員,注冊資本港幣500萬元,實付資本300萬元(每人投資100萬元)。在當時的香港商界,三人都不過是中等的商人,“三劍俠”經過5年的合作,積累了地產經驗,有了新公司,更是雄心勃勃,誓與其他地產公司一較高低。別人開發地產多集中在商業和工業用地,即使興建住宅樓宇,也多往大型屋村或豪華住區發展。但新鴻基卻看準了中小型住宅樓宇,這正適應了工商業的急劇發展及青年一代組建家庭的特點,因此,新鴻基的地產事業,正可謂一日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