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陳玉書出生在印度尼西亞。1960年,陳玉書就讀於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市一所中學任教。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全國,像陳玉書這種祖輩寄居國外的僑民,立刻成為打擊的對象之一。為了擺脫身心的折磨,1972年,陳玉書奔赴香港,赤手空拳的他隻好從苦力做起。他當過地盤工、倉庫管理員……1979年中國大陸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為世界商人提供了許多發財機會。
陳玉書購買了2000多萬元的景泰藍,一舉發家,成為聞名全港的“景泰藍王”。
香港地產受政治的影響,樓價屢次大跌。陳玉書分析時局,傾囊而出,趁低吸納。騷動平靜後,他已躋身於香港巨富之列。
從簽證文書到“景泰藍王”
有一次他失業了,碰巧太太又懷孕了,惡劣的環境下無法再哺育一個小生命,隻能忍痛打掉孩子。
一天,陳玉書偶然來到維多利亞公園,正好看見一位少婦在和孩子蕩秋千。
少婦體弱無力蕩不起來,陳玉書上前幫了她一幫。沒想到這一把竟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原來這位少婦的丈夫是印尼駐港領事館的一位高官。她得知陳玉書曾是印尼人,就熱心地把他介紹給丈夫,她丈夫為陳玉書謀到一個能為印尼商人辦理簽證手續的職位。陳玉書在很短時間裏賺到了5萬港元。在20世紀70年代,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1979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為全世界的商人提供了許多發財機會。陳玉書來到北京購買了5萬元港幣的景泰藍。雖然他深知景泰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但是這一次做生意,他還是有些提心吊膽。可喜的是,這些景泰藍十分搶手,一到香港便脫銷了。
1982年景泰藍市場越趨蕭條,北京工藝品公司庫存的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景泰藍滯銷,當時曾有幾批港商想趁機低價進貨,但一見數量如此龐大,都知難而退了。陳玉書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深信景泰藍絕不會長期滯銷,不久將會解凍成為熱門貨。如果買下這批貨,等於把北京的倉庫搬到香港,他將成為全世界的景泰藍供應商,所獲利潤難以估計。
思考再三後,他決定,訂下這批貨!
按照他當時的經濟力量,根本就拿不出這筆錢,唯一的辦法隻有向銀行借貸。
而銀行家們都不傻,他們知道景泰藍行業不景氣,擔心貸款放出去收不回來。陳玉書跑了許多家銀行,隻有少數幾家同意貸款,但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陳玉書咬了咬牙,接受了對方的條件,將所有的家產抵押出去,這才湊足了所需貨款。他知道,如果這筆買賣失敗,他又將身無分文。
貨運到香港,他理所當然地打出“景泰藍大王”的金字招牌,號稱“數量最多,品種最全”。但同行都在暗中竊笑:看他怎麼拋掉這個大包袱!陳玉書心裏也懸著,他外表裝得坦然,心裏卻像火燒一樣。現在他是負債經營,每拖一天,貸款的利息就增加一分。
這時,忽然一個好消息傳來:新加坡準備舉辦中國景泰藍展覽。得到這個消息後,陳玉書心花怒放,他立即帶著所有的樣品趕赴新加坡。展覽會一開幕,參觀訂貨的人就源源不斷。這次機會,掃清了陳玉書登上“景泰藍大王”寶座的一切障礙,他的公司營業額頓時擴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經沒有人能與之匹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