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曾憲梓出生在廣東梅州一個貧苦的農家。父親去世後,曾憲梓過著艱難的生活。解放後,曾憲梓才有條件重新走進校園讀書,後來,考進了中山大學生物係。畢業後分配在廣州農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
1964年,為家產糾紛,曾憲梓前往泰國,後來在哥哥手下當幫手,並接來了留在大陸的家人。
1968年春,不願再過寄人籬下生活的曾憲梓,終於帶家人前往香港定居。為了維持生計,曾憲梓開始作領帶生意。
憑著一把剪刀和百折不撓的信心,曾憲梓生產的“金利來”領帶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一舉成名,並迅速地占據了香港市場。80年代,“金利來”又以排山倒海之勢進軍大陸……
曾姓在客家姓氏中算不上一個大姓,屬於比較貧困的家族。
1945年,抗戰勝利後,年僅16歲的哥哥曾憲概走上了父親當年的道路,跟著叔父一家去了泰國。家裏隻剩下曾憲梓和母親相依為命。
1961年秋,曾憲梓從中山大學畢業。因為妻子黃麗群在廣州一家公司從事會計工作,所以曾憲梓留在了廣州,分配在廣州農業科學院的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
1945年跟叔父去泰國闖天下的曾憲概,在十幾年之後,知道當年父親留有兩間店鋪托叔父掌管。為了要回父親留下的遺產,曾憲概與叔父發生了爭執,雙方鬧得很不愉快,哥哥便急切地要曾憲梓到泰國來。
通過自己的努力,曾憲梓終於化解了這場不必要的爭鬥。
曾憲梓決定馬上熟悉環境,拜叔父和哥哥為師,跟他們學習從商的本事,再靠自己的努力打好基礎。這以後,曾憲梓往返於香港和泰國之間,做一些小買賣,在哥哥與叔父的關係上,曾憲梓采取中立態度。
1968年初春,春節即將來臨之時,曾憲梓和家人返回了香港。正當曾憲梓為生計而愁眉不展的時候,叔父從泰國彙來10000港元。曾憲梓花了4000元,將家收拾停當之後,打算用剩下的6000元開始創業。曾憲梓決定從泰國進口領帶原料,在香港開設工廠,開始他的製作領帶的生涯。
當初曾憲梓來香港替哥哥和叔父打理業務時,認識了香港許多領帶製作商、批發商,耳濡目染之下,他對製作領帶有了一定的認識。他逐漸掌握了領帶用料、領帶設計、領帶製作等方麵一係列的知識,為接下來在香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節約有限的資金,在設備上,曾憲梓隻買了1個熨鬥、1把尺子、1把剪刀以及1台市麵上最便宜的腳踏式縫紉機,再加上自己買來木板、角鐵自行裝嵌、焊接的裁訂板。這幾樣東西拚在一起,就是他的工廠,就是他養家糊口的全部家當。
即使這樣,曾憲梓還是很嚴謹地布置他的生產車間。其中包括布料的裁剪、領帶的熨平、包裝,以及原料和成品的儲存等等,真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他每天早上6點鍾就起床,開始裁剪布料、縫製領帶等一係列工作。吃完午飯之後,曾憲梓就出門推銷領帶。
20世紀60年代末期,中國大陸的文革,衝擊著整個香港,使香港經濟陷入低潮。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下,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未來之憂、前途之憂上,對自身的衣著打扮仍未引起重視。所以在當時,穿西裝、打領帶的人還不是很普遍,這對以製作領帶、出售領帶為生的曾憲梓來說可謂步履維艱。
為了生活,曾憲梓不得不忍受各種各樣的冷嘲熱諷,忍受那些有錢有勢的人們看不起他的種種舉動。在推銷領帶過程中,曾憲梓學到了很多東西:做買賣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做人,隻要你誠實謙虛待人,別人就不會討厭你。你不要為了錢去欺騙人,要真心地對待每一個可能成為你客戶的人。堅持一直這樣做下去,肯定會取得好成績。
這樣一來,曾憲梓每天銷售領帶都能超額完成任務,一個月勤勤懇懇做下來,總能有一些微薄的利潤。
轉眼間曾憲梓出外推銷領帶已經半年的時間了。在這半年的時間裏,曾憲梓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功地製作和銷售10000條領帶。
獨具慧眼的曾憲梓在事業剛剛起步的日子裏,就為自己選定了一條平常之人所不敢想像的、高質高價高檔的路線。
苦戰幾十個晝夜之後,曾憲梓終於做出了4打以德國高檔領帶布料為原料的、在領帶的做工上逼真到以假亂真的高檔領帶,用寄賣的形式放在大百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