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順德碧桂園的開發商由於第一期銷售情況一般,其中一個股東準備退出,當時主業還是建築承包商的楊國強毅然接盤,低價買下順德碧江及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興建4000套別墅和洋房,並以“碧桂園”命名,開始進軍房地產。
但楊國強的房地產之路在剛起步時就遭遇重大挫折。1993年的宏觀調控讓這一輪房地產熱迅速煙消雲散。楊國強接手的碧桂園亦是如此,4000套房隻賣出了3套,幾成爛尾樓。
此時,記者出身的樓盤策劃人王誌綱在觀察碧桂園後,提出興建一所貴族國際學校,吸引有錢人的兒女就讀,並以此帶動學生家長到窮鄉僻壤買樓定居。楊國強此後采納了這一建議。不僅如此,碧桂園學校還向每名學生收取30萬元的教育儲備金,並規定學生在畢業後才能取回。這個零息融資的方法,是楊國強的得意之舉,也為當時陷入困境的碧桂園帶來一筆不菲的流動資金。憑借此舉,他成功地將樓盤賣光。
1993年,事業上一路順風順水的楊國強首遭危機。當年楊國強的建築公司還不強悍。他們已經為順德三和物業發展公司帶資建造了近4000套別墅,房子蓋好了,沒人來買,而事後看來,開發商原本無心賣房。毋庸置疑,當時的三和公司也隻是以炒家心態拿下了順德和番禺交接處的1000多畝“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土地。
所以,1993年下半年,中央針對股市和房市的泡沫進行調控擠壓,銀行被勒令與自辦房地產企業脫鉤。這種情況下,投資逾億的“碧桂園”項目也基本麵臨死火狀態。
因此,當楊國強向開發商索要工程所墊費用時,三和股東們最終答應以變通的方式,讓楊國強銷售已經蓋好的別墅,以銷售收入核銷建築成本由造房者變成賣房者,楊國強和他的建築隊看起來無辜,也缺乏準備。
後來的事通過《謀事在人——王誌綱策劃實錄》一書都知道了。
1993年10月某天,經人推薦,楊國強請來了新華社記者人稱“記者王”的王誌綱,初衷不過是想借後者的一支筆,為碧桂園項目鼓吹一番。然而,在王誌綱一頓搶白之後,楊國強不僅不生氣,反而當場拍板聘其為總策劃。
很快,曾萌動於楊國強腦海裏的以辦學帶動樓盤銷售的想法變成了現實。王誌綱的大手筆文案,以及對媒介勢能的出色調動能力,使碧桂園學校短期之內,獲得了與“可怕的順德人”這個生猛概念關聯密切的符號價值。在收取3億多元教育儲備金之後,1300名來自廣東各地的先富者子弟成為碧桂園學校的首批“貴族”培養對象,他們的老師,則是從全國各地的8000名應聘者中推選出來的最優秀者。
有了現金流,也有了學校這步活棋,再加上“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的遠景提煉和高密度推廣,碧桂園的樓盤銷售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杠杆和支點。
1995年,楊國強和4個拍檔利用三和公司原股東缺乏操盤信心的弱點,逼其攤牌,僅以8000萬元的代價就拿下了碧桂園物業發展有限公司。其中,楊國強占6成,其餘4人各占1成。
“我與楊國強的合作,是財智雙贏的結果。”在雙方結束合作10年後,王誌綱在朋友間某次小型聚會上如是評價。
1998年,中國取消福利分房,其後幾年,中央和各地陸續發文叫停“集資建房”。單位自建房的取消,使得房地產開發的空間變大,土地購買的秩序趨於自由合理。
次年,已經初具規模的碧桂園低調進入廣州,“用生產商品的方式來蓋房子”。第二年春節,廣州碧桂園開盤,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均價推出自帶花園的洋房,這個價格甚至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還便宜。超低價格使其創造了70棟樓兩個多月銷售一空的奇跡。
2001年,碧桂園鳳凰城項目公開銷售。楊國強繼續打著“價廉物美”的大旗,以“50萬元就可以住別墅”的口號大賣別墅。盡管樓盤當時離廣州市區有近1個小時車程,但開盤當日,眾多客戶趨之若鶩,曾有一分鍾銷售一套別墅、一天之內創造了銷售額7.5億元的銷售神話,至今這一紀錄仍無開發商可以打破。對此,業內形容為“像賣白菜一樣賣房子”。
土地價格低,這是碧桂園集團引以為傲的競爭優勢。在碧桂園集團上市的招股書中,他們著重強調了這一點:“我們是中國擁有最龐大和低成本土地儲備的房地產開發商之一,此等儲備為我們未來的增長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