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一家名為“正大”的外資飼料公司(就是著名的“正大綜藝”節目的讚助方),已經占據了中國豬飼料市場的半壁江山。“正大”在成都投資一億元建了一家飼料廠,雖然價格奇貴,但因為對豬的增肥效果奇好,所以,農民購買“正大”飼料還需要排長隊。有些農民問劉氏兄弟:“你們為什麼不生產和正大一樣的豬飼料呢?”
正中下懷!1987年,希望飼料公司在古家村買了10畝地,投資了400萬元,建立了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和飼料廠,又投入400萬元作為科研經費,找了國內外一批專家進行研製開發,同時將10萬隻鵪鶉全部宰殺。2年之後的1989年,“希望牌”1號乳豬全價顆粒飼料推出市場,擅長銷售和市場推廣的劉永好開始將自己的銷售和廣告才能“玩”大。
誰能想到,被稱為城市“牛皮癬”的“小廣告”,開山鼻祖竟然是中國首富劉永好。從賣鵪鶉蛋開始,劉永好就積累了一整套散發張貼小廣告的經驗。“希望”牌飼料一麵世,劉永好馬上帶著自己的小廣告下了鄉。
“我租了一台刻印機,請一個寫字好的朋友寫好廣告語。創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寫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貼是我自己貼的,每家每戶豬圈都貼上了我們的廣告。後來我們又做牆頭廣告。我們喊的口號,最開始是‘養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後來是‘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奶豬飼料就是精’。那個時候,這種廣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別好。”
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希望”牌飼料的銷量就追上了“正大”,“希望”飼料的質量不比“正大”差,每噸的價格卻便宜了60塊錢。
麵對“希望”的不斷蠶食,“正大”急了。“正大”每噸降價20元,“希望”也降了20元;“正大”咬了咬牙,再降100元!“希望”幹脆降價120元!一時間,“希望”牌飼料的銷量狂漲了三倍!劉永好的市場營銷策略打得“正大”既沒有招架之功,又無還手之力。最後,“正大”主動找到“希望”,雙方達成了協議——“希望”以成都市場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場為主。這實際上宣告了“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場。
經此一役,奠定了“希望”牌飼料在中國豬飼料市場的霸主地位。許多年後,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參加中央電視台的《對話》節目,央視邀請劉永好前去作為嘉賓。下屬們覺得要給昔人的手下敗將當“綠葉”,非常沒麵子,但劉永好卻力排眾議,“正大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好好向人家學習!”
理清家務事
“清官難斷家務事”,但在劉家沒有難斷的家務事。創業階段,劉氏兄弟很少有不可調和的分歧,偶而有幾次,母親大人在世的時候,最終由她來決斷;母親去世後,老大劉永言說話比較有分量,兄弟們的性格都是尊重真理,有事坐下來談,誰有理聽誰的。劉家有四個媳婦和一個女兒,創業之初,四兄弟便開了一個“大男子主義和霸權主義味道十足”的會,一致通過了“讓各自媳婦回家看孩子,今後不得參政議政”的決策,劉家內部沒有亂七八糟的事。家和萬事興,從這一點來看,劉家兄弟不贏都沒有道理。
1992年,中國第一個經國家工商局批準的私營企業集團——希望集團,在希望飼料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集團成立不久,按照兄弟四人的價值取向和各自特長,劉氏產業被劃為三個領域:老大劉永言向高科技領域進軍;老三負責現有產業運轉,並且開拓房地產;老二劉永行和老四劉永好一起到各地發展分公司,複製“新津模式”。產業明確之後,就該劃分產權。劉氏兄弟的分家實在“太不精彩”,兄弟四人絲毫沒有在“創業之初投資多少”和“創業之時作用大小”等方麵斤斤計較,他們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平均劃分資產,兄弟四人各占整個產業25%的股份。就這樣簡單,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而這正是成功的企業家和不夠成功的企業家非常不同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