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無路之下,兄弟們一碰頭,商量著究竟是從岷江的橋頭跳下去,還是隱姓埋名遠遁新疆。那次會議,真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感覺。最終,他們決定留下來,不逃、不躲,正視並解決這個問題。

想來想去,既然農民不要,就把種蛋和小雞賣給城裏人。於是,兄弟四人連夜動手編起了竹筐……劉永好帶著雞仔去農貿市場賣,一竹筐雞仔加一個瘦弱的人,撐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農貿市場上的商販們一個個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彼此寸土不讓。劉永好初來乍到,想在他們的身邊安營紮寨,門都沒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沒有找到安身之處。但是,雞仔是不能帶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爺借了一個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這樣,沒有逼到分上,誰都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當你堅持到不能再堅持,執著到不能再執著的時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劉永好終於靠自己的誠懇得到了一個地方。這一天,一竹筐的雞仔總算是賣完了。

其他的兄弟和劉永好一樣,連著十幾天,每天都是淩晨四點就起床,風雨無阻,蹬3個小時的自行車,趕到20公裏以外的農貿市場,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賣。連他們也沒有想到,雖然身上掉了十幾斤肉,下雨天裏摔得跟泥猴一樣,但8萬隻雞仔竟然全部賣完了!

從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到被學生看不起的市場小販,劉永好經曆了商業人生的第一次磨難,直接的結果是心理逐漸走向成熟。說好聽的,他的內心從此變得堅強起來;說不好聽的,他的臉皮從此變得厚起來。無論是內心的堅強還是臉皮的增厚,都是在那樣一個年代奮起成功的人所必備的條件。

世界鵪鶉大王

創業初期的第一次危機雖然化解了過去,但是兄弟們的士氣卻大打了一個折扣,他們消沉了幾個月,業績也停滯不前。關鍵時候,還是老大劉永言的一席話起了作用:“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內心的激情被重新點燃,他們重新鼓起鬥誌,決心將“小”鵪鶉養“大”,將這條路紮紮實實走下去。

大學生出身,四兄弟專業各有所長,抱團養小小的鵪鶉,“高射炮打蚊子”的效果自然不一樣。無論學到什麼最新的技術,哪怕聽起來是“天方夜譚”,他們也願意嚐試。不久之後,他們開始用電子計算機調配飼料和育種選樣,並且摸索出一條經濟實用的生態循環飼養法: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使得鵪鶉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雞蛋差不多。

到了1986年,育新良種場已經年產鵪鶉15萬隻,鵪鶉蛋不僅販賣到國內各個城市,而且衝出亞洲走向了世界。劉永好則在這個過程當中實實在在地顯露了他的銷售才能。

“當時所有的鵪鶉和蛋都是我賣出去的。”劉永好顯得十分得意,“一開始,我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我們又在成都最大的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奇大無比的店,每天都堆放著數十萬隻蛋,近的是重慶、西安,遠的是新疆、北京,還有老外的訂單。那時候,我們成了全國鵪鶉蛋批發中心,我們已經把鵪鶉養到了所能達到的最大的目標。在我們帶動下,整個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養鵪鶉,最高峰的時候全縣養了1000萬隻鵪鶉,比號稱世界鵪鶉大國的德、法、日還要大,我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鵪鶉大王和世界鵪鶉蛋大王。”劉永好喜笑顏開,眼裏閃著調皮的光芒。

1986年,劉氏四兄弟決定用一個充滿美好前景的詞來重新命名自己的養殖場——“希望”。

價格戰血拚正大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一向聰明過人的劉氏兄弟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他們把自己養殖鵪鶉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新津縣的養殖專業戶。1987年,新津縣的養殖專業戶小兵團作戰,使用劉氏兄弟的飼料和農具,在孵化率、產蛋率和飼料轉換率三項指標上都比劉氏兄弟高出2%到3%。在家禽養殖和家禽飼料方麵,劉氏兄弟不願意和身邊的農民兄弟短兵相接,以免造成兩敗俱傷。這時候,他們想到了將產品升級,轉戰豬飼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