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讀書
陸佃,字農師,家境貧寒,但他酷愛讀書,居貧苦學,從不放過一點空餘時間,白天勞動間隙,晚上休息之餘,都是他讀書的好時機。夜間沒油點燈,他就在月亮下,借著月光讀書,直到月落西山。古代學校很少,求師也十分困難,求名師就更不容易了。為了拜師,陸佃腳穿草鞋,長途跋涉,到處拜師求學。為了學習經學,陸佃不辭勞苦,跑到遠在千裏之外的金陵,向王安石求教。由於他學習刻苦,知識麵廣,進京考試,一舉成功。在朝做官深得神宗、徽宗器重。
黃幹夜不解衣
黃幹,字直卿,宋朝福州閩縣人,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從小受父母的嚴教。父親死後,拜著名理學家朱熹為師。
黃幹自從投入朱熹門下求學以後,更加勤奮,每夜不設床榻,不解衣帶,經常讀書到天亮。實在疲倦不堪時,就用涼水洗洗臉,或靠在椅子上打個盹,稍微養養神,又繼續學習。黃幹的刻苦精神,深得朱熹讚賞,說黃幹:“直卿誌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在名師的教導下,黃幹很快就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遠近聞名的名士。
蘇秦懸梁刺股
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洛陽人,年輕時,拜鬼穀子為師,學了一點縱橫術,就想出門混個一官半職,結果到處碰壁,無人錄用。回到家裏,妻子不下織機,嫂嫂不給做飯,爹娘也不願認他這個沒有出息的兒子。在失落麵前,他痛定思痛,認為目前自己所處的處境,完全是自己不刻苦學習,“半瓶子醋”帶來的惡果。於是,他下定決心,刻苦鑽研兵法,以淵博的知識來贏得國君們的信任。
從此他奮發讀書,念書累了,眼皮“打架”,想睡覺時,他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用疼痛、流血來驅趕瞌睡、振作精神,繼續念書。有時為防止自己撲在案頭上打瞌睡,他就拿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吊在房梁上,當腦袋要撲到案頭上睡覺時,繩子揪住頭發,他就醒了,這就是所謂的“懸梁”。
蘇秦就這樣懸梁刺股,刻苦用功,熬了一年多工夫,熟讀薑太公兵法,在理論上有很高的造詣,終於得到君王的重用。
祖逖聞雞起舞
東晉名將祖逖,早年喪父,不肯用功學習,喜歡遊玩,不拘小節。在兄長的極力勸導下,立誌上進,決心做一個文武雙全的能人。他邊讀書邊練武,為了集中精力,有更多的時間讀書習武,祖逖半夜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練習武藝。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他勤奮學習,刻苦練武,終就練成了一名文武雙全的能人,被晉文帝封為奮威將軍,為東晉收複中原、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侯瑾燃柴讀書
東漢時,敦煌有個侯瑾,從小失去雙親,為了生計,他常常靠幫工維持生活。給別人做事,白天沒有時間學習,晚上回到家裏,又沒有燈火。為了學習,侯瑾想辦法克服困難,堅持學習。晚上打工回來,盡管又餓又累,他一邊做飯,一邊借著柴火的亮光認真讀書。有時,讀書著了迷,飯燒糊了也不知道。侯瑾對自己要求也相當嚴格,就是單獨一人在家,也像麵對賓客一樣,注意禮貌和行為舉止。由於侯瑾勤奮好學和嚴格要求,最後終於成為河西一帶既有賢德,又有賢才的學者。
車胤囊螢苦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人。
車胤小時候雖然很窮,卻非常用功讀書。在父親的教導下,發憤攻讀,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可是,因為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就沒法讀書。車胤因此而感到可惜。
一天晚上,他坐在院子裏默誦,看見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發出點點螢光。他心中一動,決定用螢光照明讀書。於是,他找來一塊白布縫製一個口袋,把捉來的螢火蟲放在口袋裏,掛在床頭。從此他每天晚上借著螢光夜以繼日地埋頭學習。由於他勤奮好學,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做過輔國將軍、吏部尚書等官。
賈逵隔籬偷學
過去,窮人家的孩子很少能上學的,勤奮自學,是成才的主要途徑。東漢時期的賈逵就是一個奮發苦讀、自學成才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