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我國文學家吳晗,一年春天,家中不幸失火。由於發現得早,火很快被撲滅了。這時,院子裏堆了不少被搶出來的東西,其中,有許多是吳晗抱出來的書。旁人奇怪地問吳晗:“那麼多貴重的東西,你放著不搶,為什麼偏要去搶那些不值錢的書呢?”吳晗笑了笑說:“書使我變得聰明起來,跟家具相比,書更值錢,我為什麼不應該去救書呢?”

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那天,洞房裏張燈結彩,熱鬧非凡,一大早,親朋好友均來登門賀喜,但不見新郎出門迎客,開始人們以為他在忙著布置新房和做迎新娘的準備,並未在意。當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仍不見新郎,急得大家到處尋找,結果在書房裏找到了他。隻見他穿著舊袍,手裏捧著一本書入了迷。怪不得人家都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醉”。

“書癡”侯寶林

相聲大師侯寶林,因家境貧寒,僅上過三年小學。對於一個初小生來說,要繼續學習和深造,是非常困難的。但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以讀書為樂,達到了“書癡”的境界。尤其是對自己的專業書籍,幾乎到了視書如命的程度。

有一次,他從朋友那裏得知明代有一部叫《謔浪》的笑話書。他興奮不已,為了買到這本書他跑遍了北京的所有書店、書攤和租書鋪,但均未找到這本書。一時間,他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夢中也在覓尋此書。最後,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真是喜出望外。於是,跑去借抄。

當時正值隆冬酷寒,他頂著朔風,冒著大雪,每天一早就率先進館,專借此書來抄,通過18天的艱苦努力,這部長達十多萬字的《謔浪》終於抄錄到手。

侯寶林先生就是憑著這種孜孜不倦、讀書如癡的精神,不僅使其相聲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而且為純潔祖國語言做出了貢獻。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說明學知識應謙虛,隻要別人有一點長處就應該學習,不管他是幼者、賤者、貧者,都應拜其為師。

元朝詩人薩都剌,有一年漫遊江南,在杭州千年古刹天竺,與法喜寺長老結為詩友,回來後寫了一首七律寄給長老。這首詩寫得有景有情,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特別是詩中“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兩句,薩都剌更是自鳴得意。就在薩都剌高興之時,他收到了一位鄉村老者的來信,信中對他這兩句詩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詩中的“聞”和“聽”二字含義重複,希望他能改一下。薩都剌看信後,做了認真的考慮,覺得這位老者說得有道理。於是琢磨著更換這兩個字,但換來換去,始終不能滿意。於是,薩都剌決心登門求教。

薩都剌按照信上的地址,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這位老人。老人望著這位風塵仆仆的來者,為他的謙虛與真誠所感動,熱情招待了薩都剌,並說出了自己意見。他說:“我以為,如果把‘地濕厭聞天竺雨’的‘聞’字改成‘看’,那麼,這兩句詩就變成了:‘地濕厭看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這一看一聽字義不同,而且更有詩意。”薩都剌一聽,拍手叫絕稱好,當即拜老先生為自己的“一字之師”。

同學們,名家在寫作上尚且如此反複修改、虛心求教,我們初學寫作的人更應該樹立虛心好學、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在修改文章時,要反複推敲,認真琢磨。

文豪避客趣聞

名人也有名人的煩惱。頻繁的來訪和社交活動常常影響他們在事業上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名揚天下的文豪想出了種種避客之法。

躲避: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喜歡獨自一人躲在荒島或鬆林中寫詩。

酣睡:法國文學家巴爾紮克有意顛倒晝夜。黃昏至子夜,正是巴黎人社交的大好時光,而巴爾紮克卻用來蒙頭酣睡。當人們進入夢鄉之際,巴爾紮克卻奮筆疾書。

裝病:法國作家、哲學家伏爾泰的家裏,每天都門庭若市。迫於無奈,他隻能用“生病”來擋駕,有人來訪,即裝病臥床,等客人一走,即從床上翻身而起,繼續他的寫作。

裝瘋:法國作家雨果為了躲避拜訪者,橫下心來,用剪刀把半邊胡須和頭發剪掉。有人來訪,見他這副模樣,誤以為他瘋了,隻好怏然離去。而當他的頭發長齊時,一部新著又問世了。

裝死: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77年完成《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轟動了世界文壇。此後,他便被熱情的人們包圍了,使他應接不暇。托爾斯泰對此很是反感。他把自己關在屋裏,並對傭人說:“從今天起,我‘死’了,不過別忘記給我飯吃。”此後,見了來訪的客人,傭人便會故作悲痛地告訴他們:“先生‘死’了。”來訪者漸漸少了,到1899年《複活》完成後,托爾斯泰才真正得到了“複活”。

名人名言

中國靠我們來建設,我們必須努力學習。

——毛澤東

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不管你預備走哪一條路,頂頂要緊的是先要為自己做好準備。你不能赤手空拳地開始你的行程;你必須用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你必須鍛煉出健壯的身體和足夠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