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幾人不由對視一眼,都看出對方眼中的驚訝,因為我們都明白,造成這種效果的不可能再是某種蟲子,而是人手中的燈光。
那裏有人?一想到這裏我們無法再保持平靜。從這裏亂石堆積的程度來看,原本這裏也有一條寬大的裂縫,也許是地震的原因導致坍塌,將這裏的路完全堵住了。既然這樣的話,那對麵怎麼會有人呢?又是什麼人?從什麼地方進來的?
此時我覺得很有必要將這件事情搞清楚,便不顧老七的勸阻,毅然俯身鑽進了石縫中。這下麵的石縫非常不規則,有些地方很容易爬行,而有些地方必須要使很大的力氣才能將身體鑽過去,爬了不到十米,我便已經累得汗水淋淋了。所幸的是,裏麵的道路雖然曲折迂回時左時右,但總有峰回路轉的容身之處,看似不可能過去的地方,每每到了近前就會發現旁邊還有能躋身的通道。
爬行足足持續了將近半個小時,大約有五十米左右的距離,眼前的景色終於豁然開朗。這後麵的確是一條很大的裂縫,那些巨石隻是堆積在入口之處。隻讓人意外的是,這條裂縫是傾斜向上的,而且越往上裂縫的寬度就越狹窄,看著最上方那狹窄的角度,我甚至擔心我的身體能不能通過。
老七他們三個並沒有和我一起鑽進來,這是我要求的,因為我們誰都保不準那些亂石以及這裂縫之後會不會有什麼危險,留在外麵看守者是最安全的了,如果意外被困在這裏的話,另外一個人還能及時的營救。
既然上麵有人,那就不能不小心翼翼了,我拿出紅布罩住手電燈頭打開,用微弱的燈光尋找攀爬的路線。這道裂縫雖然凹凸不平,但好在坡度不算太陡峭,就算不用燈光,光靠摸索兩邊的牆壁也能輕易上去,當然,那樣肯定要慢不少。
到了裂縫的盡頭,才看到這邊同樣被一堆亂石擋住了,隻有那麼零落的幾塊,甚至不需要俯身便能從之間的縫隙擠過去。剛通過這片狹窄的區域,我突然發現岩石到這裏便已經到頭了,再前方全部都是土層,是一種很沉實的硬土,或許是因為這裂縫的原因,在靠近岩壁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窩坑,直徑大約在五米左右,而這個窩坑是呈喇叭形狀的,越往裏就越小,到最後隻有一個不足半米的窟窿。
很顯然,那窟窿的後麵便是燈光的來源處,為了怕人發現,我關上手電俯身爬進了窩坑,裏麵的泥土非常鬆軟,而且還帶著一種奇特的味道,我分辨不出那味道是什麼,不過總感覺它本不應該是泥土之中產生的。
我爬進了窩坑之中,準備從這裏爬到那洞口處看看外麵是什麼地方又是什麼情況,但剛進入就感覺到身下有許多硬邦邦的東西,我怔了一下,急忙停下來。因為我感覺那些硬物都非常有規則,而且都是相同大小的,如果是亂石,不會如此規整。
從下麵的泥土中摳出一塊,稍一摸索便測量出它的形態。這硬物比一般的石頭要稍微輕一些,長約一尺,寬有半尺,厚不足三寸,每個角都呈九十度,一個標準的長方體。
當下心中不由咯噔一下,同時也有些興奮,我已經猜到我摸到的是什麼東西了。急忙打開手電借著微光查看,果然如我所想,這是一塊青磚,保存的非常完好,從上麵被腐蝕的程度來看,應該是幾百年前的產物。這種東西是古代正規的建築物質,而出現在這地下,不用說也知道是用來建造什麼的了。
難道前麵是一座古墓?我頓時有些情熱難耐了,不過並沒有頭昏上腦的急於前進,而是停下來窩在土坑中仔細思索起來。
在看到古墓和這裂縫距離如此之近後,我覺得這裏應該是一座廢棄的古墓,因為根據風水學上來講,這種地形是不適合葬人的,也許是當初建造好陵墓以後突然發現了這道裂縫,所以不得已之下才放棄了這裏。
“王教授,你說這座墓是秦人所建造的?”一名女子驚呼出聲,聽聲音非常的年輕。
另一人是個中年,聲音沉穩而溫厚:“目前所看,應該錯不了。這座陵墓的建築風格沿襲了中原的建造特色,裏麵的布局和設施都是那個時代民族特有的元素,你看這牆壁上的彩繪,都是秦人特有的生活方式,這些是騙不了人的。”
我忍不住悄悄挪過去透過那洞口朝外觀看,隻見有兩道身影正現在牆壁手中拿著電燈對著牆壁指指點點,雖然看不到他們的臉,但光看他們的動作和言辭,就知道是非常專業的考古人員。
隻聽那邊繼續說道:“王教授,這麼說這是個大發現嘍?這裏該不會是某個秦王的皇陵吧?”
“應該不是,這上麵並沒有封土,這座陵墓的規模雖然不小,但還沒有達到王陵的程度,隻可惜這裏沒有墓誌銘,也沒有任何字麵記載,不然我們就不需要這麼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