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心態——直麵自我的風範,無欲則剛的境界(1)(1 / 3)

保持對自己的批評精神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不斷地改進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從而使自己獲得源源不斷的進步,這是北大學者告訴學生們的重要人生的哲學。許許多多的北大學子們正是在這一人生哲學指導下,始終保持對自己的批判精神,像大海一樣從不言自深,像高山一樣從不言自高,像大地一樣從不言自己的廣闊,雖然身處頂尖學府,卻把張揚和炫耀本領的人類本性深深藏在了靈魂深處。這種對自己的批判精神使他們能夠正視自己每一次的成功,正視自己所取得的人生成績,也能正視自己在某些方麵的弱點和不足,因而時時修正自己,使自己的人生軌道總是行駛在正確的道路上。

人總是把自尊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因而當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出現偏差,或者說自己的人生道路選擇上出現偏差時,也不願意主動去糾正。一方麵,因為麵子原因,覺得選錯了也不能輕易更改,也要按未必正確的道路走下去,哪怕是失敗了,寧可自己悄然吞下這樣的苦果。另一方麵,需要糾正已經出現的偏差時,以前所做的努力或許就會付之東流了,人們不願意承擔這樣的成本,所以也會抱著一種很僥幸的心理而堅持下去,直到出現更大的損失。如果能夠保持對自己的批評精神,時時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人生道路就會少一分失誤,多一分成功。

劉浩199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係,之後又取得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碩士和耶魯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隨後又通過了美國紐約和加州的律師資格考試,並進入了美國最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工作。從2000年至今,公司把他派回中國負責智聯招聘、葆嬰以及搖籃集團、攜程、易趣等許多投資項目,曾多次應邀登上北大講座課堂。劉浩自己也沒有想到,在物理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夢想成為“中國的愛因斯坦”的他卻當上了智聯招聘網的CEO。這種轉變的跨度之大令所有熟悉他的人都頗感意外。對於人們的驚訝,劉浩給出的解釋是,不要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正確的,一定還有更能實現自己價值的職業。而要選擇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的崗位,就必須擁有對自己的批評精神,敢於否定自己,敢於開拓新的領域。

是的,無論是誰,想要成功就少不了對自己的批評精神,固執己見的人很少有成功者。北大的校園裏,隨便找出一個人都是聰明人,肯定都有超越常人的地方。但在走出校園邁向社會的大環境下,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靠一兩件大事來成功的,而且一時的成功並不能決定一生的成功。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成功的經曆,但為什麼最終成功者卻寥寥無幾?沒有及時反思自己的選擇,沒有對自己深刻的批評精神,不能不說是個重要原因。北大出來的學生更是如此。北大教授常常這樣教導學生:“聰明人更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北大的學生要有對自己的批評精神,這對於人生的成功非常有意義。”

在高智商群體裏,每個北大人都感受到了他人的聰慧,也都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正是受這樣環境的熏陶以及導師們的開導,許許多多的北大人總是能夠認真觀察和思考人生,不斷地反思和改進自己的人生道路。大學畢業後3年、5年甚至10年,未必能夠在一個行當裏做得特別好,與其他院校的畢業生相比,也可能會缺少些什麼。但北大學生是有後勁的,這個後勁就是來自於北大學生長時間以來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精神。這種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精神一旦用到自己身上,就不再是盲目接受,而是能夠創造出新的東西,能夠比別人站得更高,比別人看得更遠,當然,更能夠比隻知道做別人交代的事的人做得更多。這也正是北大的傳統。

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老先生曾經反複叮囑學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躬自厚而薄責與人”,“隻有那些什麼事也不做的人,才不會犯錯誤,雖然這恰好是他們最基本的錯誤”。古往今來,多少名言警句闡述著同一個道理:人,應該要學會自我批評。所以,無論是什麼人,都應該學會自我批評。學會了自我批評,就猶如在黑夜中把握住了前進的明燈;懂得了自我批評,就等於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閃閃發光的燈塔。

曾在北大任過圖書館管理員的毛澤東不僅在北大找到了博覽群書的廣闊天地,讓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以致最先接受了先進的革命思想,承擔起了建設新中國的曆史重任,也使他更加明白了自我批評的寶貴。當年,毛澤東的文章《關於詩的一封信》在全國最權威的詩歌刊物《詩刊》上發表不久,就有位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寫信給毛澤東,指出那句“遺誤青年”的“遺”應該是“貽”。毛澤東看到這封信後非常高興,還專門向《詩刊》編輯部的負責同誌打招呼,請他們遵照北大這位學生的意見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