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幾回搏?真正拚搏於急峰浪穀之上,翱翔於山峰之巔,那種拚搏之後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隻要你竭心盡力了,隻要你在北大的四年是流淌汗水的四年,盡管你的所學可能一時難以致用,但你的實力最終就是無可辯駁的發言權,權勢、金錢、人情在實力麵前隻能選擇沉默。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楊樂教授是江蘇南通人。1962年他畢業於北京大學,之後考上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他在複分析上有係統、深入的研究,其成果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引用,先後獲得多項重大獎勵。1978年楊樂教授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與數學家張廣厚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多年來,楊樂教授發表了60餘篇學術論文和2本專著,編輯了5本論文集。其專著獲1983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和首屆國家圖書獎(1994年)。1979年以來,楊樂先後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普渡大學,瑞典皇家科學院,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哈佛大學、聖母大學做訪問教授,應邀到美國、英國、前蘇聯、德國、日本、瑞典、芬蘭等國50多所大學和研究所作學術演講,在10餘次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主報告或邀請報告。由於在函數模分布論、輻角分布論、正規族等方麵的研究成果突出,楊樂教授獲得第二屆華羅庚數學獎。在200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華人數學家大會上,楊樂教授又獲得了陳省身數學獎。對於自己取得的卓越成績,楊樂教授曾說過:“一個人最難以戰勝的不是對手,而是他自己。許多比我更聰明的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困難麵前失去了前進的勇氣,放棄了挑戰自我的信心,結果與美好的成功失之交臂。要想成功就必須善於挑戰自我,在困難麵前,我們絕不能退縮,而是要千方百計去克服它;在每一個可能克服困難的思路麵前,都不要輕易放棄,而要敢於挑戰自己的智慧、意誌和體力,堅持到底。事實上確實初看起來似乎無法克服,經過一番研究和嚐試之後,仍然到處碰壁,但這往往是關鍵時刻,如果就此罷休,則基本上是一無所獲。要有盯住不放的精神,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最後就可能絕處逢生。”
北大是臥虎藏龍之地。而北大學者們則是馴化龍虎的大師。他們說,在北大,是龍,你必須老老實實地臥在地上,埋頭練就噴雲吐霧的技藝;是虎,你必須老老實實地藏身,紮紮實實地增長摸爬滾打的本領。倘若隻想吃老本而懶於奮爭,那隻能汙損了北大聲名,北大隻培養頂天立地的好漢,而不培養不能戰勝自我、隻圖安逸享受的懶蛋。
人生是一泓生機勃勃的清泉,隻有敢於挑戰自我的人才能品味出它的甘甜;人生又是一首有待演奏的五線譜,隻有敢於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寫一曲動人的旋律。人生本無特點,正是通過挑戰自我,埋頭於所從事的事業,孜孜不倦,才能讓人生著染五顏六色,或絢爛或清淡,使人生豐富多彩。
曾任印度外交部長的納特瓦·辛格曾是印度派來北大學習中國文化的留學生。剛來北大時,納特瓦·辛格先生的漢語水平很低,學習漢語對說慣了英語的他來說是個巨大挑戰。曾經幾次因為難以入門,讓他萌生出放棄的念頭。但是北大學者們的進取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他決心接受這種語言上的挑戰,從頭開始學習漢語。許多與他一樣來北大留學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後,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卻因為難以理解和學不會漢語不得不放棄學習與研究,而一頭紮進了遊玩中國山水的享樂中。而納特瓦·辛格是個意誌堅強的人,他把這種挑戰當作激勵自己深入學習漢語的動力,放棄了所有休息時間,從漢字的筆畫、拚音、組詞、造句等最基礎的東西學起,每天都學習到後半夜二三點鍾,北大圖書館成了他光臨最頻繁的地方。僅用一年半時間,他就通過了別人用三年也不能通過的漢語考試,並開始深入研究中國文化,成了“中國文化通”。
當有中國記者問他在北大學到最有用的知識是什麼時,他很自信地說:“在北大,我學到了堅持自我挑戰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使我能夠在印度政壇中務實地工作,敢於接受一切帶有挑戰性的工作。”
是啊,北大就是一個挑戰自我的聖地。敢於和善於挑戰自我的人,在北大都會得到豐厚知識的潤澤,為壯麗的人生開啟無限上升的序幕。人生最大的挑戰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所有的垂頭喪氣,失意無奈,沉淪墮落……都是源於自身,戰勝了自己,也就戰勝了所有看似強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