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包容——海納百川的胸襟,成就大業的氣度(3)(1 / 3)

一個北大學生在他的日誌裏寫到這樣一篇故事:有一個叫白隱的禪師,不僅學問高深莫測,涵養也極高,據說這位禪師已經修練到開悟的程度。他有個他很恭敬也非常有錢的護法居士,經常帶著家人到寺院裏供養恭敬他。居士有一個很任性的女兒,年方二八,也經常來廟裏拜見師父。與男朋友談戀愛偷吃禁果,不小心有了身孕,男友怕承擔責任就逃跑了,女兒很愛男友,也不敢實話實說,在父母的嚴厲逼問下,就對父母說:“都是白隱這個老禿驢幹的好事。”父母氣得暴跳如雷,沒想到這個整天被供養恭敬的禪師竟然做出這麼缺德的事,就去把禪師惡狠狠地罵了一頓。10個月過去了,小孩生了下來,就立即把孩子給禪師抱送過去,並說:“這是你的孽種!”白隱禪師隻淡淡地說:“是這樣嗎?”他開始精心撫養這個孩子,許多不知情的人看禪師帶著這麼小的孩子,也罵他“老不正經”,禪師也隻說:“是這樣嗎?”春去秋來,轉眼孩子養到6歲了。孩子的父親在外遊蕩了五六年,覺得風波也該平靜了,才回到家來,當他知道白隱禪師替他受了很多委屈時非常後悔,主動登門向女孩的父母道歉,父母親知道真相後也悔恨不已,帶著許多供品到廟裏向師父去道歉:

“師父啊,真是對不起,我們冤枉您了。”

禪師還是淡淡地說:“哦,是這樣嗎?”

“這孩子不是您的,我們得把孩子抱回去了,不能再拖累您了。”

禪師說:“善為恩之因,怨為惡之果,以善化惡,以恩報怨,佛家寬容之本性也。”

禪師的包容是寧可委屈了自己,而不讓別人受到委屈,承擔了別人的怨恨,而又把養育之恩奉獻給了施怨的人,犧牲了自己的平穩生活,而讓別人過得更加平穩,把自己個人的榮譽得失全部拋在腦後,最終還是換來了最真誠的悔悟。

北大學者們向學生講起劉伯溫以德報怨的故事:朱元璋攻下金華後,聽說劉伯溫的才學不凡,就不惜錢財想把劉伯溫招到手下。開始,劉伯溫堅決不答應,後經總製孫炎兩次寫信邀請,劉伯溫盛情難卻,到了應天,向朱元璋獻出十八策。而後又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開創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即位後,劉伯溫上奏整肅綱紀。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髒枉法,縱容手下而被治罪。丞相李善長與李彬私交甚厚,就出麵請求從輕發落,劉伯溫不聽並下令處死李彬,從此劉伯溫和李善長結下間隙。後來,朱元璋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伯溫就勸說道:“他雖有過,但功不當罰,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朱元璋說:“他多次要加害你,你還替他說情?我想任命你當丞相呢。”劉伯溫回答說:“這萬萬不行。這樣做隻能加深他對我的誤會,再說丞相是一根頂天立地的粗木,而我隻是一根細木,難以承擔這樣的重任啊。”李善長知道後,非常感謝劉伯溫,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獲得成功,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說:“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是三峽工程的最大貢獻者。”正是因為反對者的存在,使三峽工程設計者保持了冷靜理智的頭腦,規劃更加周全,進而增強了接受挑戰的勇氣,迸發出生命的潛能。這不是簡單的寬容,這也是一種以德報怨。

現代的心理學家、人際交往大師戴爾·卡耐基從不主張以牙還牙,他說:“要真正憎惡別人的簡單方法隻有一個,即發揮對方的長處,接受別人的長處。”“憎惡對方,恨不得食肉寢皮敲骨吸髓,結果隻能使自己焦頭爛額,心力憔悴。”卡耐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寬容”。憎惡別人不是咬牙切齒咬爛撕碎對手,而是吸收對方的長處化為自己強身壯體的鈣質,這也是以德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