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學習——博采知識的營養,打造競爭的資本(2)(1 / 3)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興趣是走向成功的動力,一個人隻有對事業抱有濃厚的興趣,才會投入精力,專心致誌地加以研究和追求,去尋求突破的辦法,直到獲得成功。相反,一個對人生毫無興趣的人,就算每天都是錦衣玉食,他也會缺乏追求的激情,使自己陷於無聊的困惑中。北大學者說:“地球的多姿多彩無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對於未知領域的濃厚興趣,調動了人們不懈追求的腳步,發現了五彩斑闌的世界,不僅給人類創造了幸福,也給自己的人生事業帶來了成功,讓自己享受到一個充實、幸福、快樂的人生。興趣是成功的前夜,興趣是成功之源。”

興趣具有推動成功的神奇力量。北大學生曾經都是學習的佼佼者,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在學習中廢寢忘食,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使自己的學業突飛猛進,輕鬆地考入他們夢寐以求的北大校園。如果他們當初懶於學習,像許多其他學生那樣,提到學習就皺起眉毛,就昏昏欲睡,一點興趣也提不起來,不用說北京大學,恐怕連最普通的大學也考不上。一個人如果對某一事物或某項事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像那些考入北大的學生一樣,就會不屈不撓地去求知,如饑似渴地去探索,不辭辛苦地去實踐。古往今來,許多傑出的成功者都具有廣博而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他們沿著自己的興趣奮勇前行,殫精竭慮,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也創造了成功的人生。

中科院院士、北大教授黎樂民先生在1950年時,還是一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放暑假前的一天,他到圖書館借書,準備借一些文學書等到放假時讀。寫完借書單後,碰巧遇到了正教自己語文的老師梁家麟。梁老師看了看黎樂民的借書單後說,新中國正要大搞建設,需要一大批科技人才,就是將來想搞文學,也要有廣泛的科學知識作為基礎。梁老師馬上向他推薦了幾本科普讀物和科幻性質的圖書。其中有一本是《化學奇談》,這本書寫得很生動,極大地激發了黎樂民對物質的化學變化及其微觀圖象的濃厚興趣。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裏,他讀了大量與化學、化工有關的書籍,寫下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盡管這時他對化學的學習和認知還一知半解,但卻加深了他對化學的認識和興趣,考大學時,化學就成了他報考的第一誌願。最終他走上了無機化學的研究之路並取得卓越成就,對化學的興趣激發了黎先生對未知化學的了解和研究,使他終生與化學結緣。

英國人類學家古道爾,小時候對母雞下蛋非常感興趣,常常一個人偷偷爬到雞窩裏一蹲就是幾個小時,仔細觀察母雞下蛋的過程。後來他抱著這樣的興趣去研究黑猩猩,不懼危險,隻身深入熱帶森林和猩猩一起生活。曆經10年的觀察和研究,寫成了不朽的《人類的近親》等著作。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在文學、醫學、數學等方麵都算不上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但對打獵、旅行、采集標本有著特殊的興趣,這一興趣引導他潛心觀察,勤於思考,最後完成《物種起源》這樣的輝煌之作。我國曆史上許多著名的學者興趣所至,如癡如醉者更是數不勝數。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是“年少雞鳴方就枕”,可見他對學習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學習的樂趣終生不減,他在詩中這樣寫道:“生平喜攤書,垂老如昔狂。”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對某件事感興趣,並樂於付出努力去刨根問底,那麼,他就一定會實現他的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的成就如何,主要取決於興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是說,做好某件事的內在動力在於人的興趣和愛好。一個人隻有真正喜歡做某件事,才會對某件事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加以仔細研究,才會獲得成功。北大教授傅斯年曾說:“興趣可以激發人的求知欲望,激發人的圖強動力。欲望和動力結合起來,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趙鵬大是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是在讀小學時,老師曾多次帶領他們去參觀礦山,在自貢市去大墳堡鹽井區參觀井鹽開采和食鹽加工過程,在威遠縣下到煤礦井裏參觀井下采煤作業。讀到中學時,老師在課堂上講地質學家能夠運用科學知識,發現哪裏可能埋有礦藏,並計算出埋藏有多少礦藏。這使少年時代的趙鵬大對采礦業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崇敬和羨慕之情,渴望全麵了解地質學家,並去探究地質奧秘。對地質鑽研的興趣與日俱增,促使他報考大學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北京大學地質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