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一位教授說:“如果僅僅是有興趣,而不是把自己的興趣做到極致,在學術和科研上就不可能有大的發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專業,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主動地去挑戰求知的領域,就會不斷有新的發現。點燃自己繼續下去的求知激情,才能變得不畏挑戰,敢於也樂於接受挑戰,並最終衝上成功的頂點。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求學故事在北大可謂耳熟能詳。他上初中的時候,對奇妙的數學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數學的演算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總是在用功學好其他學科的同時,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鑽研數學上。有一次數學老師告訴他:“數學是科學的皇後,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這番話進一步激發了少年陳景潤探求數學奧秘的欲望。從此以後,他把數學研究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簡直一日不演算數學就覺得白活了一日。為了證明“1+1=2”的問題,他演算了幾麻袋的草紙,可謂一生為此孜孜以求,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做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終於在數論理論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成為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
把自己的興趣變成孜孜以求的事業,並求得人生突破的人,從不視讀書學習為一種精神負擔,而是感到這樣的人生追求是一種愉快、幸福的生活。樂於把興趣做深做透,就會產生積極、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主動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學習肯定不如遊玩輕鬆愜意,也不如看電視讀小說有吸引力,但學習卻苦中有樂,特別是要做深做透自己的興趣,不斷進步的成就感,會激發起學習的熱情,勤奮、毅力、恒心就會油然而生,那種貪圖享樂的心理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將大大彌補先天智力的不足,並對學習的進步發揮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因此,對於每個人來說,把自己的良好興趣做深做透,逐漸形成苦中求樂的學習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2001年,雲南曲靖的張東生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畢業時,同時獲得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學士學位。2001年7月至2005年12月的4年多時間裏,他先後擔任《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編輯、資深編輯;2006年1月到12月擔任《南都周刊》編輯部副主任;2006年12月至今擔任騰訊網專題評論部主編,負責網站“今日話題”及評論頻道。
出生於雲南農村的張東生,上學時經曆了許多城裏的孩子無法想象的苦難,但對求學一直抱著濃厚興趣的他卻認為苦難是一種寶貴的經曆。他覺得隻要踏踏實實地做深做透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就會改變自己的人生。北大是一個提高自己的平台,是社會精英俱樂部,進入北大的人完全有能力比別人更出色。憑著對傳媒事業的濃厚興趣,從進入北大開始,他就不斷探索互聯網傳媒的發展,隨著了解的加深,做好網絡傳媒的興趣和向往也更加強烈。於是,北大畢業後,他從記者一直做到部門負責人,直到成為一名真正的網絡傳媒人。在騰訊評論部,張東生主持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專題,也得到了網民的良好反響。他說:“興趣是人生事業的基礎。一個人做職業選擇時,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興趣,看自己長期以來的願望,而後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做選擇。這樣做出的選擇才會讓自己容易獲得成就感,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充滿意義。因此,堅定地做深做透自己的興趣,並一直走下去,哪怕經曆痛苦,也不要改變,就會得到回報,獲得成功。”
王梓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科院院士,他到北大演講時,曾有人問他,“你最喜愛什麼?”“書籍。”“你經常去哪裏?”“書店。”“你最大的興趣是什麼?”“讀書。”王梓坤從中學時代起,就非常喜歡讀方法論方麵的論著。他認為,做什麼事情都要圍繞自己的興趣,用正確的方法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就容易出成績。否則,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就是用盡了力氣,可能也還是一無所成。他還十分留意一些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寫的成功經驗和心得體會,從他們的傳記中尋找、領會成功的方法。他一生涉獵甚廣,曾專心致誌地閱讀過《古文觀止》《史記》《綱鑒易知錄》《論語》《老子》《莊子》《牡丹亭》《彭公案》《西廂記》《燕山夜話》等書,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對於掌握正確的方法論頗有研究。他說:“理想是心靈的太陽,天才出於奮鬥,成功在於堅持,濃厚的興趣是最好的激勵手段,高明的方法是達成目標的重要前提,而機遇隻照顧努力做深做透興趣並為成功不斷積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