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與回報一般是成正比的,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在麵對有賠光家底的風險時,即便有再大的利益誘惑,恐怕多數人都不會輕舉妄動。但猶太人在這方麵卻魄力非凡,如果是看準了的事情,他們是會不惜一切代價的。
不一樣的思維:
窮人:我做生意隻做看準一定會賺錢的,我可不去冒什麼風險,如果賠了,我要幹多少年才能賺回來啊!
猶太人:有風險就有成功,風險越大,回報就越大。風險總是跟利益相伴。
猶太人相信“風險越大,回報越大”,“財富是風險的尾巴”,跟著風險走,隨著風險摸,就會發現財富。
確實,猶太商人長期以來不僅是在做生意,而且也是在“管理風險”,就是他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強的“風險管理”意識。所以在每次“山雨欲來風滿樓”時,他們都能準確把握“山雨”的來勢和大小。這種事關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場上去就遊刃有餘了。有不少時候,猶太商人正是靠準確地把握這種“風險”之機而得以發跡。
“列瓦伊·斯特勞斯”這個名字被錄入英國辭典,公司的產品在國際上趨牛勢,因此公司的發家史也幾乎披上了神奇的麵紗。
列瓦伊·斯特勞斯是該公司的創始人,他本來與服裝行業毫不沾邊。服裝行業曆來是猶太人善於經營的行業,一度美國男裝市場的85%、女裝市場的95%,都出自猶太人之手。19世紀50年代列瓦伊·斯特勞斯是個創業者,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一帶一度掀起淘金熱。年輕的列瓦伊·斯特勞斯盡管也到加利福尼亞去湊熱鬧,但為時已晚,沙裏淘金已到了尾聲,但後來出乎意料地他在“斜紋布裏淘出了黃金”。
列瓦伊·斯特勞斯去加州時,隨身帶了一大卷斜紋布,想賣給製帳篷的商人,以此作為自己淘金的資本。到了那裏才發現,人們不需要帳篷,卻需要堅牢耐穿的褲子,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褲子壞得特別快。於是,從這卷斜紋布裏就誕生了列瓦伊·斯特勞斯的第一條牛仔褲。10年以後,他又在褲子的口袋旁裝上銅紐扣,使得口袋更加牢固。此後,列瓦伊·斯特勞斯開始大批量生產這種新穎的褲子,銷路極好,引得數以百萬的其他服裝商競相仿效,但列瓦伊·斯特勞斯的企業一直獨占鼇頭,每年約售出100萬條這種褲子,營業額達5000萬美元。
老列瓦伊·斯特勞斯是個單身漢,在1902年,即他72歲那年去世。他的“列瓦伊·斯特勞斯公司”自此就由他唯一的妹妹的4個孩子接管。一直到1971年才成為公營公司,仍舊由他們的後代經營。4個外甥接下舅舅的公司之後,經營得不錯,公司不斷發展,業務範圍也隨之擴大,開始經營呢絨、褲子、毛巾、被裏、床單和內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商品的營業額已將近總營業額的一半。1946年,老列瓦伊·斯特勞斯的財產繼承人瓦爾特·哈斯·耶爾決定清空其他所有庫存物品,不管合算不合算,這種由10股3號棉紗織成的布料,已獲得專利,專門為列瓦伊·斯特勞斯公司生產。
哈斯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既不想有意識地改變公眾的趣味或穿著習慣,也未曾預見到這個決定會引發一場社會革命。他隻是做出了一項經營決策,更準確地說,他隻是想“搏”一下,輸贏在此一舉,看新布料能否取勝。運氣臨門,他贏了,而且獲得極大的成功。
用新布料生產的牛仔褲特別有助於顯示出人的體形,充滿青春氣息,問世後大受歡迎。度過20世紀50年代,進入60年代後,牛仔褲更加大行其道。一則因為60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生的一代踏上社會,這一代素稱“嬰兒炸彈”,目擊人口出生高峰,一時間給整個美國社會帶來了一股青春文化的氣息,他們也成了消費市場的大頭,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牛仔褲自然極有市場。二則60年代正好是個反叛的時代,傳統規範和價值觀念受到懷疑、抨擊和唾棄,而牛仔褲以其不拘形式這一最明顯的特點,成了最能體現時代潮流的服裝。
第一個原因使牛仔褲成了青年一代的服裝,也成了一切想年輕的人所熱衷的服裝。而第二個原因則使一切不想讓自己顯得保守古板的人穿上牛仔褲,終至被一位總統穿進白宮去。
這場服裝革命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它從不同方向使服裝不能再顯示穿著者的身份。如果說原先批量生產的服裝使一個公司的推銷員穿得像總經理一樣的話,那麼,牛仔褲也能使總經理穿得像推銷員一樣,而且牛仔褲不分性別,男人女人穿得完全一樣。牛仔褲也沒有新舊之分,甚至舊的更好。這本來是因為布料容易舊,但公眾由於過於喜愛牛仔褲而把它的這些缺點一起喜愛上了。服裝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生產舊褲子,甚至破褲子”的工廠,那經過磨損、褪色和打過補丁的牛仔褲,一副破相,卻更好銷,價格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