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瓦伊·斯特勞斯公司一炮走紅,雖然有些運氣及外界因素在發生作用,但如果不具備一種高度的冒險精神,就永遠不可能把全部資金都押在新型布料上。服裝行業本身風靡一時,除了傳統服裝的老牌企業之外,生產時裝的其他企業,每年春秋兩季就是兩次大冒險。注下對了,就發財;注下錯了,就破產,“過時”的時裝就會成為公司沉重的包袱。
因此,瓦爾特·哈斯·耶爾的這一冒險,隻不過是利用服裝行業的一般冒險行為才得以發展的。難能可貴的是,他的這一冒險竟發掘了一個延續半個世紀仍方興未艾的大時尚,如果從老列瓦伊·斯特勞斯的第一條牛仔褲算起,已曆經一個世紀之久。
每一件商業品的問世,都是一次風險與機會的抉擇。要生產就要冒風險,而不冒風險就難以抓住機會。但是,承擔風險不是盲目蠻幹,在果敢的行動背後應該有深謀遠慮的計劃,應該有細心的籌劃和安排。隻有智勇雙全,精於計算,因利而動,才能獲取最大利益。
1938年3月,德國軍隊越過了奧地利邊境,勞埃德趕在希特勒到達維也納之前,帶著10美元輾轉到倫敦,並於1948年創立了“馬爾伯勒高雅藝術陳列室”。主要為英國許多顯赫的家族出售其收藏的藝術珍品,後來經營現代派的繪畫作品。短短6年,他就成為現代派美術作品最大的出口代理商,他的買主中,包括教皇保羅六世。
勞埃德對美術作品興趣不大,隻關心通過作品買賣來賺大錢。所以,他采取了純商業式交易和職業化的處理,其作品大部分都是代銷的,美術館隻在生意結束後收取傭金。但美術館除了場地以外,還提供廣告、推銷、目錄、郵寄、保險和運輸等全套服務。所以美術家對勞埃德的服務是滿意的,他們的作品在這裏不僅可以賣到最高價,而且不管銷售情況如何,美術館都給予他們穩定的生活津貼,乃至於各國的畫家都願意同他們來往。目前,美術館已成為一個世界美術界的超級大國,它在蘇黎世、羅馬、東京、倫敦、多倫多、蒙特利爾都設有分館,每年的銷售總額為2500萬美元,占世界美術品市場的5%~10%。
1963年,俄國著名畫家印象派大師羅斯科賣給馬爾伯勒美術館15幅作品,價格14.76萬美元,全部畫款在4年內結清。到1969年,羅斯科的作品上漲到每幅2.1萬美元,這時,勞埃德又同羅斯科簽訂了一個協議,商定以105萬美元的價格出售87幅作品,後又把價款總額提高到144.6萬美元,議定出售108幅作品。同時商定,在以後的14年中,不管勞埃德或美術館的經營狀況如何,都由羅斯柴爾德銀行每年向羅斯科支付10萬美元,為此美術館向該銀行抵押了數量可觀的財產。作為回報,美術館取得了今後8年中羅斯科的獨家代理商資格。這種不顧藝術潮流和美術家創作狀態變化的“賭注”,無疑是極具風險的,而實際情況是協議執行不到1年,羅斯科就引頸自殺,勞埃德被羅斯科子女的訴訟送上了法庭。
但隻要拋開別的,僅僅從勞埃德這種無所顧忌地將風險帶到美術品市場的行為上看,足以說明猶太美術商獨具一格的眼光和魄力。
能夠把握住關鍵時刻,通常可以把危機轉化為賺大錢的機會。猶太大亨們個個都經曆過各種各樣的風險,他們在風險的驚濤駭浪中自由地活動,做了一場又一場風險的遊戲。
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做大,所麵臨的風險是長期的、巨大的和複雜的。企業由小到大的過程,是鬥智鬥勇的過程,是風險與機會共存的過程,隨時都有可能觸礁沉船。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風險,如財務風險、人事風險、決策風險、政策風險、創新民險等。要想成功,就要有“與風險親密接觸”的勇氣。不冒風險,則與成功永遠無緣。
風險總是與機遇、利益相伴,如影隨形。如果一個人整天隻是想著要發財,要成功,要賺大錢,但是往往卻因為怕擔風險,對未來心存膽怯而裹足不前,那麼他就很可能與成功失之交臂,隻有事後歎息、後悔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