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冒險並不等於蠻幹(1 / 1)

不一樣的思維:

窮人:看準一個商機我就要幹下去,最起碼我有個幹勁,這點就很值得鼓勵。

猶太人:不怕風險是肯定的,但也不能去蠻幹,要看準時機,該下手時再下手。

在猶太人看來,每一次風險都含著等量的成功的種子。猶太商人也有一種理念,就是“隻要值得,就要去冒險”,這種在風險中淘金的做法,是猶太商人非常令人折服的一種投資方法。

猶太商人曆來背著一個投機家的名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投機”這個詞是貶義詞。但現在不同了,經濟學家們給“投機”換上了一個恰如其分的雅稱,名之為“風險管理”。這個名稱一改,猶太商人也由原來的“投機家”變成了“風險管理者”。

摩根家族的祖先是公元1600年前後從英國遷移到美洲來的,傳到約瑟夫·摩根的時候,他賣掉了在馬薩諸塞州的農場,到哈特福定居下來。

約瑟夫最初以經營一家小咖啡店為生,同時還賣些旅行用的籃子。這樣苦心經營了一些時日,逐漸賺了些錢,就蓋了一座很氣派的大旅館,還買了運河的股票,成為汽船業和地方鐵路的股東。

1835年,約瑟夫投資參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納火災”的小型保險公司。所謂投資,也不要現金,出資者的信用就是一種資本,隻要你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姓名即可。投資者在期票上署名後,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納的手續費。隻要不發生火災,這無本生意就穩賺不賠。

然而不久,紐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投資者聚集在約瑟夫的旅館裏,一個個麵色蒼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很顯然,不少投資者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件。他們驚惶失措,願意自動放棄自己的股份。

約瑟夫便把他們的股份統統買下。他說:“為了付清保險費用,我願意把這旅館賣了;不過得有個條件,以後必須大幅度提高手續費。”

約瑟夫把寶押在了今後。這真是一場賭博,成敗與否,全在此一舉。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約瑟夫一起冒這個險,於是,兩人湊了10萬美元,派代理人去紐約處理賠償事項。結果,從紐約回來的代理人帶回了大筆的現款,這些現款是新投保的客戶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續費。與此同時,“信用可靠的伊特納火災保險”已經在紐約名聲大振。這次火災後,約瑟夫淨賺了15萬美元。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能夠把握住關鍵時刻,通常可以把危機轉化為賺大錢的機會。這當然要善於觀察分析市場行情,把握良機。機會如白駒過隙,如果不能克服猶豫不決的弱點,我們可能永遠也抓不住機會,隻有在別人成功時慨歎:“我本來也可以這樣的。”

威爾遜在創業之初,全部家當隻有一台分期付款賒來的爆米花機,價值50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威爾遜做生意賺了點錢,便決定從事地皮生意。如果說這是威爾遜的成功目標,那麼,這一目標的確定,就是基於他對自己的市場需求預測充滿信心。

當時,在美國從事地皮生意的人並不多,因為戰後人們一般都比較窮,買地皮修房子、建商店、蓋廠房的人很少,地皮的價格也很低。當親朋好友聽說威爾遜要做地皮生意時,都異口同聲地反對。

而威爾遜卻堅持己見,認為反對他的人目光短淺。他認為雖然連年的戰爭使美國的經濟很不景氣,但美國是戰勝國,它的經濟會很快進入大發展時期,到那時買地皮的人一定會增多,地皮的價格會暴漲。

於是,威爾遜用手頭的全部資金再加一部分貸款在市郊買下很大的一片荒地。這片土地由於地勢低窪,不適宜耕種,所以很少有人問津。可是威爾遜親自觀察了以後,做出預測是,美國經濟會很快繁榮,城市人口會日益增多,市區將會不斷擴大,必然向郊區延伸。在不遠的將來,這片土地一定會變成黃金地段。

後來的事實正如威爾遜所料。不出三年,城市人口劇增,市區迅速發展,大馬路一直修到威爾遜買的土地的邊上。這時,人們才發現,這片土地周圍風景宜人,是人們夏日避暑的好地方。

於是,這片土地價格倍增,許多商人競相出高價購買,但威爾遜不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還有更長遠的打算。後來,威爾遜在自己這片土地上蓋起了一座汽車旅館,命名為“假日旅館”。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適方便,因此開業後顧客盈門,生意非常興隆。從此以後,威爾遜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館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冒險並不等於蠻幹。猶太人並非鼓勵盲目的投資、無目的的冒險,他們提倡的隻是建立在一種穩定心態基礎上的(而不是賭徒們輸紅了眼的心態上的)勇敢精神。未來雖然充滿風險,不過有一點必須堅信的是,隻要經濟持續增長,企業獲利的能力不斷上升,你的冒險就更有可能獲得相應回報。一再小心謹慎回避值得一冒的風險,你將與致富徹底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