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思維:
窮人:我要守好我的這份家業,賺錢不容易啊,可不能讓自己的錢白白賠進去啊。
猶太人:要讓錢為我服務,用錢生錢,不能固步不前,那樣隻會越來越窮。
冒險是上帝對勇士的最高嘉獎。不敢冒險的人就沒有福氣接受上帝恩賜給人的財富。
猶太人是天生的冒險家,他們在危險中自由地暢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整個文化領域的所有藝術形式中,電影是一門從誕生之日起就徹底資本化的藝術。電影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製作費用最高的藝術品之一,更是一種直接以贏利,至少是以收回投資為目的的藝術形式。而這樣一種最資本化的藝術形式恰恰是由猶太商人一手培育扶持方得以成長和成熟的。
世界電影史在其發端之後的相當長一個“曆史時期”內,是與美國電影史重合的,而美國電影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部美國猶太人電影史。
主宰美國電影業的五家最大製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包括其前身米特羅影片公司、高德溫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華納兄弟影片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和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都為猶太人所擁有和控製;另外三家較有規模的影片公司,即環球影片公司、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和聯美影片公司,也都為猶太人所創建或擁有。
美國電影史上許多重要製片人或發行人,如阿道夫·朱克爾(派拉蒙)、塞繆爾、高德溫(米高梅和聯美)、卡爾利姆勒(環球)、馬庫斯洛伊(米高梅)、威廉福克斯(20世紀福克斯)、哈裏科恩(哥倫比亞),還有華納四兄弟,即哈裏、阿爾伯特、山姆和傑克(華納兄弟),所有這些主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巨頭,都是猶太人。
電影事業的發展方麵,從電影業的初創到探索連鎖電影院的分布,從提高影片的質量到引進第一部有聲片,從創立明星製到起用第一個場外導演,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全麵改組電影製片公司和60年代鞏固製片公司,猶太人在電影製作和為電影提供資金方麵,都起著領導作用。
猶太人在電影世界中幾乎無處不在,甚至引起一些其他人的不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隨著電影對大眾的影響越來越大,電影業完成了資本化,已經成為一個安全而又有利可圖的金礦之時,他們猶太人就應該被“請”出去了,因為現在這裏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地方特別需要猶太人了。
不管現在需要不需要猶太人,電影業在其初起之時,確實是需要猶太人,尤其是猶太商人的。
用美國經濟學家本塞利格曼的話來說,電影業是在“手套商、藥劑師、皮貨商、布商和珠寶商”(皆為猶太人密集的商業行業)這些開“5分劇場”的人手中興起的。也就是說,早期的電影如同看“西洋鏡”,付5分錢,湊在小孔上看個幾分鍾。誰能保證從那動作笨拙、無聲無色且隻有幾分鍾長度的早期電影作品,會誕生出今日令人目眩的整個電影世界?誰能從當年“5分錢”票價開發出今日上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電影業是潛在的有利可圖的行業。但誰能預知,為了讓這種潛力成為現實,或者更為理想,成為“現鈔”,又需要投入多少“現鈔”?即使在電影業總體上已經成為安全之地的今日,耗資巨大的影片,因號召力不強而致虧損的,還不在少數,100部影片中,最終賺錢的還不到四成。由此不難想見,當年猶太小商小販們投身電影業的時候,是有著什麼樣的魄力和遠見的!
阿道夫·朱克爾是一個匈牙利移民。抵達美國時,他所有的財產就是縫在外衣襯裏邊的40美元。最初,他以推銷皮貨為生。生意做大之後,他抽出20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到當時已開始實際拍攝電影的廉價遊樂場,即所謂的“5分劇場”。就在這期間,他遇到了馬庫斯·洛伊。洛伊出身貧民,小時候做過童工,也是靠做皮貨生意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