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弓不能太彎,話不能太滿——學會把話說得滴水不漏(1)(2 / 3)

老於世故的人說:“一天學一個乖。”向誰學乖?當然要向那些過來人學乖。一個人的經曆有限,即使時刻留意,見識也有限。如果有一雙謙遜的耳朵,願意時常聽聽別人的見解,那麼,你就能將別人的見識變成自己的見識。

其實,不論他人地位高低、知識深淺,但他的專業經驗總有一部分足供你去學習。向甲學一點,向乙學一點,把片段零星的經驗組織起來,連貫起來,就能形成一套獨特的“武功秘籍”,並助你打下一片屬於你自己的天地。古今智者,莫不以此成大器。所以孔子感慨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少開口的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當你急於開口時,就沒有心情去多看多聽了。

第二個理由是,一個人說得越多,他的淺薄無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和重視了。一個說話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

俗話說:“愛叫的麻雀不長肉”,在人群中,一個特別愛說話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用,很難有什麼出息。

特別愛說話的人為什麼最不可能受重用呢?

其一,一個人特別愛說話,說明他自控能力不強,易衝動,經常因情緒傷害理智。試想,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麼事?

其二,一個人整天嘰嘰喳喳的,總得有內容。他的生活經曆有限,不知道那麼多趣聞逸事,也沒工夫讀書,不可能天天給你講世界名著。說來說去,無非東家長西家短,拿別人的隱私、缺點當作料,煲成一鍋大雜燴。對這樣的人,誰敢跟他交心交底呢?

其三,無論是誰,若想被人冠上“可愛”、“可敬”、“可信”、“可親”之類的字眼,一定要善於偽裝,或者說“包裝”——將缺點隱去,將優點突顯出來。漂亮時裝能包裝外部形象,真知灼見能包裝內在思想。可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有什麼說什麼,久而久之必然將自己的優點、缺點全部暴露於人前,赤條條無遮無掩。除非他“天生麗質”,毫無瑕疵,否則很難被欣賞。

其四,一個特別愛說話的人,總是不假思索地對任何事發表見解,好的意見與錯誤的觀點混雜,泥沙俱下,讓人難取難舍,隻好當廢話聽。久而久之,人們必然認為這個人沒有見識,隻會亂說一通。因此,平時是沒人重視他說的話的,隻有想散布流言飛語時,才會借用一下他那張關不住的嘴巴。這種人很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社會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他們傳播開來的。

總之,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征,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動一定吝嗇。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我們絕對要少說話,尤其是有經驗豐富的陌生人在座時。如果說多了,便是同時透露了自己的弱點及愚蠢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及經驗的機會。

有人說: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隻是一個煉金的過程,將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結論後,才謹慎發言,這樣,他給人捧出來的總是金子,自然會被人認為是一個極有價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視和信任。

當然,人既在社會中雜處,隻能少說卻不能完全不說。所以在任何地方和場合,緘默是值得提倡的。若是到了非說不可的時候,那麼你所說的內容、意義、措詞、聲音和姿勢,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什麼?怎樣說?都值得加以研究。

無論是探討學問、接洽生意、交際應酬或娛樂消遣時,種種從我們口裏說出的話,一定要有重點,要具體、生動。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我們雖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朝這目標走下去是不會錯的。要知道,為了保證你的話讓人重視,永不令人生厭,唯一的秘訣就是少說話。少說話的人就能靜靜思索,使說出來的話更為精彩。

話到嘴邊留半句

幾乎所有談話中的失誤或錯誤都是由於沒有認真考慮後果造成的。所以,有一句話是老輩流傳下來教育孩子的:話到嘴邊留半句。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常常都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無須曲裏拐彎地雲山霧海一番,但在與人交往時,有時為了避免傷害他人,為了更好地讚美他人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幫助等等之時,都必須將要表達之意寓於其他話語中,而不能做所謂的“直腸子”,快人快語,結果把事情搞砸。

可見,與他人溝通時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將真話,曲折地說出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當有人求自己幫忙,但卻實在是辦不到,此時若直言拒絕,一定會使對方難堪或傷害對方,那麼該怎麼說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所以他出席這次會議是很不相稱的。為了說明他最好不出席這次會議的理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麵孔看。

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