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弓不能太彎,話不能太滿——學會把話說得滴水不漏(1)(1 / 3)

在複雜的職場人際溝通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尷尬和衝突的場合,往往難以啟齒,又無法回避。這時,如何得體地說話就顯得非常重要。表達得當,海闊天空;出言不慎,麻煩不絕。把握其中的微妙,技巧和原則無疑是關鍵中的關鍵。

說話,通常不是說給自己聽,而是說給別人聽。既然如此,我們又怎麼能不考慮別人聽了這些話會有怎樣的解讀呢?

莫說過頭話

寧做過頭事,莫說過頭話,這是一句千古不變的經驗之談。  做了“過頭事”,哪怕讓人不高興,反正已是生米煮成熟飯,結果無法更改,別人在心裏難受一陣,事情也就過去了。

說了“過頭話”,由於事情未定,別人隻能猜測,或期許、或企盼、或擔心、或嫉妒……別人用心越多,事情的變數就越大。

當你承諾一件事情時,在綜合考慮自身能力和其他因素後,尚需留有一定餘地,使你最終達成的結果不低於你承諾的。也就是說,可以給人一個意外的驚喜,但是不要讓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現代企業裏,大多數年輕人都喜歡給自己定很高的目標,想讓別人肯定自己的能力,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向別人許諾之前一定要考慮自己有沒有實現的能力,如果沒有,那麼還是不要輕易許下諾言的好。

一家公司招聘業務經理,一位年輕人來應聘,他說:“我幹這一行已經有五年時間了,積累了大量的的工作經驗,並且最擅長做終端業務,如果授予我相應的自主權,那麼我敢保證,一年做成100萬業務絕不成問題。”總經理慶幸喜得人才,任命他為地區經理。誰知他的業務開展得不夠理想,一年僅完成50萬業務。總經理大失所望,撤銷了他的經理職務。

第二年,又有一位年輕人前來應聘,說:“我有兩年的工作經驗,雖然不算很資深,但是如果給我一次機會的話,那麼我願意竭誠為公司服務。”經理見他踏踏實實也很喜歡,就先讓他幹了一年。這一年,他幹得果然賣力,一年完成了50萬業務。總經理對他大加讚賞,並提升他為地區經理。

同樣是50萬業務,卻一個降職一個升職,受到的待遇如此不同。這是期望值不同造成的結果啊!拔高自己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如果一味地說自己多麼能幹而到頭來沒有實現自己曾經誇下的海口,那麼結果隻會讓人把你看低。

年輕人信心十足,有意拔高自己以求得他人尊重,心情可以理解,結果卻難以如願。

其實不止年輕人如此,不少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仍保留著這種年輕時的毛病。

拔高自己的第一個危害是:你實際表現出來的能力不如你所說的能力,別人就會起輕視之心;反差越大,別人的輕視心理就越強。謙虛的人之所以受尊重,是因為他將自己的能力貶得比實際低,人們看到的反差是正值,如何不敬?

拔高自己的第二個危害是:容易遭人所忌。沒有人願意一個地位相當的人顯得比自己高明,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他們會故意給拔高自己者製造障礙,然後站在一邊等著看笑話。驕傲者往往沒有出息,不是才能不足,實在是受到的阻力太多的緣故。

《道德經》說:“企者不立。”意思是說,踮起腳尖爭高,也高不了多久。因為這是一個虛假的高度。比如三國時的禰衡,堪稱大才,可是他把自己拔得太高了,天底下瞧得上眼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楊修,可以做他的兒子;—個是陶謙,可以做他學生,其餘的都不在話下。結果呢,他從虛假的高度上栽下來,賠掉了一條性命。

魯迅先生說,要毀掉一個人,有“打殺”和“捧殺”兩種方法。這都是小人慣用的手段。可是自我拔高的人,等於是把自己“捧殺”,這豈不是很愚蠢嗎?

多看多聽少開口

對一個想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事業有所建樹的人來說,最重要的處世經驗是:多看多聽少開口。

那麼,多看,看什麼呢?

多聽,聽什麼呢?

為什麼要少開口呢?

★ 看一切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

假如你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氣神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種人和事的現存狀態與變化規律。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變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樣了,達到“神知神覺”的境界,這樣你就有了一雙慧眼,能隨時發現有利於事業成長的機會。

比如,你想做一個作家,那麼,你看見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不妨構思一番,如何把他們寫到作品裏去。這樣,你就有了綿綿不絕的靈感。與此同時,你的社交圈也圍繞著文化人拓展,以了解文壇的最新動向,免得別人已經將作品寫出來了,你還去花一年半載寫一個過時的東西。這樣可確保你的作品始終有新意。

假如你想做個生意人,方法也是一樣的,思考每個人、每件事跟自己的生意有什麼關係,並以生意人作為主要交往對象。久之,你的智慧將是“金光閃閃”,你將發現賺錢的機會無處不在。

當然,一開始你很難看懂周圍的人和事,也看不見有什麼很好的機會。但是,沒有關係,多看的目的是培養主動意識,使大腦進入激活狀態,這樣感覺會敏銳得多,對機會的嗅覺一定遠勝常人,遲早必成為人群中的領跑者。

★ 聽別人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