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衝動是魔鬼,惡語最傷人——克製情緒是人際溝通的關鍵一課(3)(1 / 3)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個喜好爭辯的人,有一天,一位長官對他的做法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叫到一旁,教育了一頓:“你真是無藥可救,你已經打擊了每一個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因為那樣會吃力不討好,又弄得很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富蘭克林接受了這個教訓,從此立下了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從此以後他不再說“我以為”,“我覺得”,“當然了”或者“目前我看來如此”之類的話。當別人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絕對不立刻反駁,而是說:“在目前這件事上,我們的觀點看來好像稍有不同。”當別人表示有興趣聽他的“稍有不同”的意見時,他才坦率陳言,否則寧可守口如瓶。

富蘭克林將這個好習慣堅持了十幾年,結果,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親和、最圓滑的外交家。

★ 爭辯隻是多讓一步少讓一步的問題

爭辯不是一個誰勝誰失敗的問題,而是一個誰多讓一步,誰少讓一步的問題,隻有這樣,才會營造出雙贏的結果,而不是兩敗俱傷。

林肯曾說過:“任何決心想有所作為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在跟別人正誤參半的問題上,你要多讓一步;如果你確實是對的,就少讓一步。總之,不能失去自製。與其跟狗爭道,被他咬一口,不如讓他先走。就算宰了他,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關鍵是怎樣讓步,讓步到哪樣的程度才不至於難堪,讓你覺得雙方都可以接受。比方說,你要求上司給你加工資,而要求做比原來少的事,肯定是不現實的。如果你要求加薪並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上司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 根據對方的原則進行判斷

不是所有的人都保持同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正是誘發爭吵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們要在別人的價值觀上考慮問題,這個世界才會安靜祥和。

在美國內戰時期,有一次,總統問一名將軍對另外一名將軍印象如何,這位將軍用極為讚賞的語氣做了評價。在場的一位官員大為驚訝:“你知道那位軍官可是你的死敵啊!他一有機會就會惡毒地攻擊你。”

“是的,但是總統問的是我對他的看法,而不是問他對我的看法。”

我們不能因為別人和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就說他是錯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會時時刻刻想要理論出一個是非曲直,這樣我們生活的環境才會和諧。

刻薄:向刻薄的人學習寬容

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曾經寫道:“世上所有品德高尚的聖人,都能忍受凡人的刻薄和侮辱。”

其實,有時候,刻薄的人比那些表麵迎合你的人更有用處,因為,他們的話語雖然尖酸,他們的行為雖然刻薄,但卻可以讓你因此而學到寬容。越是有人責備你的時候,你就越要堅強;越是麵對刻薄的人,你就越要懂得寬容。

有一名自認學富五車的學者搭船過江,船來到河中,為了誇耀自己學識淵博,他便問船夫說:“船夫啊,你懂文學嗎?”

船夫搖搖頭表示不懂,學者不屑地說:“不懂文學,那你就等於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

過了一會兒,學者又嘲諷船夫:“那麼,你懂哲學嗎?”

船夫搖搖頭,學者又惋惜地說:“不懂哲學,那你就又失去了另一半的生命了。”

船行到河中,學者又問:“既然你不懂文學,也不懂哲學,請問曆史、生物、美學……,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船夫聳了聳肩說:“我一樣也不知道。”

學者聽了顯出相當鄙夷的表情,誇張地說:“我真為你的無知感到難過。什麼都不懂,那你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說時遲那時快,突然,一個大浪打上來,小船一不小心就被浪花打翻了,船夫和學者雙雙落入水中。學者嚇得麵無血色,不停地掙紮著,船夫問:“你懂遊泳嗎?”

學者搖搖頭,船夫接著說:“那你就失去了你全部的生命了。”

故事中,這位言詞刻薄的學者自認為了解天地間所有高深的哲理,卻忽略了最淺易的處世方法,沒料到自己會因為恣意嘲弄船夫,而可能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如果你是故事中那位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的船夫,在學者可能慘遭滅頂的時候,會不會對他伸出援助之手呢?

學者與船夫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各有誌,各人頭頂一片天,因此,為人處世不要太過刻薄。因為你的魚翅說不定會是別人的毒藥,怎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人更沒有資格仗著自己的學識,去評斷別人的生存價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可悲的不是活在狹窄的天地,而是隻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味地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別人。因此,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懂得向刻薄的人學習寬容。

快樂:快樂源自停止堅持

自己的主張

一位教授在上心理谘詢課時聽到一位婦女這樣的報告:“每當我丈夫擠牙膏從中間壓擠時,我就會發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從尾巴向前麵開口處擠嘛。”